内容详情
2022年01月11日
焦作,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点亮河南
2021年12月31日,市林业局组织党员干部参观河南焦作南太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本报记者 杨仕智 摄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新年伊始,一条喜讯从市林业局传来,我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河南焦作南太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正式建成并运行,这个通过国家标准认证并获得授牌的“国家队”项目,填补了国家南太行生态监测空白。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立志说:“我市南太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河南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里程碑,对规范建设生态监测站点,强化林业生态工程效益监测评估,促进生态康养产业发展,探索森林碳中和监测数据应用和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河南焦作南太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地处南太行中心部位。独特的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行动战略》优先保护区域之一,主要植被类型有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和灌草丛等,对维护整个太行山生物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区域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建成投入运行的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记者看到,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的河南焦作南太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创新联盟理事机构、森林氧吧与生态康养南太行监测站、森林碳中和全口径监测焦作分中心4块牌子格外耀眼。焦作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冯宝春说:“该站主要包括动植物实验室、土壤生态实验室、综合实验室、职工及培训宿舍、食堂及会议室等。监测设备采用美国最先进的通量设备,实时采集不同梯度的气象、大气、生态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市林业大数据中心智慧平台,自动分析并展示结果。大量的基础数据,为我市太行山区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也为碳达峰、碳中和和国家战略提供区域科学有效数据。该站同时也是中国林科院、北京林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20余所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实习基地。2021年10月,被焦作市委组织部确定为焦作市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
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太行山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总投资3580万元,项目建设区位于我市境内太行山南段的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建设内容有焦作林业大数据中心建设、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建设、科研监测站建设等,目前已建成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林业大数据中心配置有植物实验室、动物实验室、土壤生态实验室、综合实验室、超净工作室及生态因子监测、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森林防火监测指挥系统等。建设有公顷固定观测样地5处、坡面径流场3座、水量平衡场1座、林间气象观测站1座、空气环境质量监测系统4套及碳通量梯度监测系统1套、土壤呼吸观测系统1套。初步具备了对区内降水循环状况、水土流失状况、植被演替趋势、生态因子监测、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生存状况等动态监测能力。
如今,我市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已经成为出彩河南的靓丽名片。林业大数据中心和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建成投入使用,也成为全省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新亮点,填补了我省太行山生态监测的空白。
走进焦作林业大数据中心,记者看到这里包括科普展陈区、大数据展示区和办公区3个部分。科普展陈区主要介绍保护区基本情况、太行山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及野生动物的生长进化过程。大数据全景展示内弧屏长20米、高4米,总面积80平方米,具备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防火监控、科普宣教及综合指挥等功能。目前,接入的有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防火监控、大沙河监测、南水北调天河公园监控及蓝天卫士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终端监测数据,可以达到点点对应、同步影射的实时同步控制。
在野生动植物标本馆,记者看到有4个展厅,第一展厅巍巍太行展厅,布展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北虎和金钱豹,二级保护动物猕猴;第二展厅野趣生灵展厅,展示有兽类标本32种,动物皮毛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大熊猫等,二级保护动物有扭角羚、猕猴等;第三展厅万木吐翠展厅一共收纳了141种太行山区野生植物标本,辅以图文形式展示了植物从播种经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到死亡的生命循环;第四展厅鸟飞鱼跃展厅共展出动物标本381种,包含昆虫、禽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等,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天鹅、红腹锦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