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5日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

筑“根基”提“颜值”塑“乡魂”提“效能”促“增收”

本报记者 郭树勋

大沙河生态湿地公园。

核心提示

示范区农业农村局在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三农”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筑“根基”;聚焦人居环境改善提“颜值”;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塑“乡魂”;聚焦基层治理创新提“效能”;聚焦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2021专注“五个聚焦” 推进乡村振兴

聚焦乡村产业发展筑“根基”

延链条育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蒙牛、明仁等7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及龙凤园、老农民等12家国家、省、市级示范合作社。蒙牛乳业(焦作)有限公司依托核心加工厂,延伸带动奶源基地建设、配套装配等产业发展。在苏家作乡建设的万头牧场项目直接或间接带动400余人就业增收,带动近1333多公顷的青贮玉米种植。休闲游游城郊。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以城区为中心的半小时都市生态农业圈。打造阳庙镇北西尚生态旅游观光村、共利千亩葡萄观光采摘园、龙凤田园怀药文化体验基地、老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采摘旅游经济等“农业+旅游”特色产业。工带农农就业。大力发展涉农加工产业,以焦作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祥云芝麻糖专业合作社、焦作市三诺饮品有限公司、河南怀圣药业有限公司等涉农加工企业为主导,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经济产业链发展,加工企业年产值超过百亿元,有力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聚焦人居环境改善提“颜值”

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高位推动,成立以区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专班,并建立网格化责任机制,压紧压实工作责任;坚持教育引领和宣传动员相结合,推广建立“积分制”“街长制”“门前三包”等制度,不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采取督导检查、明察暗访、考核评比等方式,不断完善督导考评机制,推动各方积极参与以开展“六清”、治理“六乱”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整治行动,推进辖区农村向“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不断迈进。截至目前,累计出动干部群众2万余人次,机械车辆4000余辆次,清理垃圾堆(带)9000余处、坑塘140处、残垣断壁368处,整治乱搭乱建266处、广告牌1542个,清理整治空心院240余处。梯次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的原则,补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短板。示范区村镇污水综合治理工程一期项目涵盖36个村,建设污水管网180余公里、污水处理站15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900吨。二期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前期工作。项目实施后,可实现全区农村全域污水有效治理。着力抓好农村“厕所革命”。按照因地制宜、整村推进原则推进户厕改造工作,制订《焦作示范区农村户厕改造奖补实施方案》,明确改造要求及标准,严格验收程序,高质量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工作,累计改造卫生厕所2.8万户。

聚焦乡村文化建设塑“乡魂”

抓好阵地建设,夯实文明根基。组织乡(镇)街道、19个市级以上文明村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设,6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实现全年免费开放,104个村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场地保障。传承优秀文化。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当、群众欢迎”原则,引导文明村、亮点村开展村史馆建设,已在全区16个村庄开展了村史文化墙建设,传承乡村文脉,守望精神家园。弘扬文明乡风。组织开展“五型公民”评选、“十星级”文明户认领、“乡村光荣榜”评选和“十大最美人物”评选等系列活动,共表彰“五型公民”“十大最美人物”40余人,“乡村光荣榜”50余人,选树模范典型,弘扬道德新风。开展非遗传承。国家级非遗项目苏家作乡龙凤灯舞是该区非遗项目的代表,苏家作乡成功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该区将苏家作龙凤灯舞、宁郭黄庄大辫戏等特色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有效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聚焦基层治理创新提“效能”

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采取下派、外引、内育等方式,选优配强村农村党组织带头人。选派驻村第一书记16名(其中市派6名),区级选派驻村工作队10个、工作队员20人,进一步充实帮扶力量,扎根服务基层,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创新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理事会“三会”互补共促,其他自治组织协作参与的“1+3+N”基层治理架构,在建好、管好、用好党建综合体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大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培育一批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聚焦惠农政策落实促“增收”

强化资金保障。本年度累计拨付惠农资金2946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684万元,涉牧类财政补贴资金368万元,农业灾后恢复重建资金894万元。惠及农民3万余户,补贴耕地面积10666余公顷。保障涉农项目。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实现农村自来水户户通;投资2400余万元,实施蒋沟河石庄村至北高村段治理工程,提升河道防洪抗灾能力;投资960余万元,建设400公顷高标准农田,提升粮食安全生产能力;投资2.65亿元推进辖区农村污水处理一期项目建设,逐步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难题;投资840余万元推进辖区农村保洁市场化运行,规范农村垃圾清运及处理。推进产权改革。全区104个行政村全部完成产权制度改革,挂牌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并发放登记证书,全部纳入“全国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进一步盘活了农村集体资产,为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突出“五个重点”聚焦“五个农业”开展“五大行动”

突出“五个重点”

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区

产业兴旺,突出产业发展重点。保障粮食安全。在苏家作乡、阳庙镇、宁郭镇、文昌街道以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为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申报高标准农田提升项目;全年粮食总面积稳定在18100公顷以上,肉、蛋、奶、果、菜等“菜篮子”主要农产品充足供应;强化科技支撑,大力推广高产优质高效集成技术,加强农机服务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的物质和技术支撑水平;落实各项强农惠农专项补贴政策,2022年耕地地力保护、农机补贴等资金发放将达2000余万元。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优质小麦、花生、蔬菜、怀药等“四优”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000公顷。上陵牧业8000头标准化牧场建设进一步扩大,培育省、市级示范合作社14家。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按照“抓产业、强龙头、育集群、建园区”的总体思路,坚持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武装传统农业企业,加快农业企业技术改造、绿色改造和智能化改造,壮大一批规模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龙头企业。2022年,计划打造省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1个。

生态宜居,突出环境整治重点。编制接地气、可执行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应编尽编。合理确定村庄类型,强化规划引领管控,按明星村、示范村、提升村分类推进乡村建设,2022年打造明星村5个。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拓展“四好农村路”创建成果,着力抓好以“治理‘六乱’、开展‘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继续抓好农村改厕和污水治理,开展“四美乡村”“五美庭院”创建,带动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乡风文明,突出乡风养成重点。着力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乡村文明典型示范亮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形成乡村建设的良好格局。对全区104个行政村开展“五星级新农村”评星定级和“十佳带头人”评选授奖,严格考评,兑现奖惩,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争星进位,创优争先,逐步形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的美丽乡村建设新局面。

治理有效,突出善治常态重点。围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做到自治、法治、德治、数治“四治”融合,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群众寻找发展路径,深化村民自治,激发乡村发展内在动力。开展农村宅基地集中整治行动,重点解决村庄空心化、一户多宅、超面积占用土地等问题,积极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房屋,推动省、市、区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政策落地见效。

生活富裕,突出城乡统筹重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振兴行动,实现集体经济“空壳村”清零,增强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打造一批联农带农助农富农的典型。实施乡村人才回归工程,搭建一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等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培育一批返乡创业示范项目,创造引得回、留得住、干得好的返乡创业环境。

聚焦“五个农业”

创建“城乡融合”示范区

聚焦城郊农业。积极发展以为城区人民提供大量蔬菜和肉、蛋、奶等副食品,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城郊农业,繁荣城郊农副产品集聚市场,支持芦堡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改建扩建、提档升级;近郊提升辛庄、姚郭庄乡村建设水平,打造集农业科技展示、优质农产品推广、电商网红销售平台、农事休闲体验、生态文旅街区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会客厅”。

打造特色农业。立足特色资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苏家作、文昌大力发展以“芋头”“四大怀药”“生态蔬菜”为代表的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拓展高端市场。远郊支持苏家作乡、阳庙镇发挥自身优势,以红色教育、传统文化、休闲农业、田园风情为特色,重点打造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化旅游产业示范组团,开发阳庙镇北西尚村(红色教育、特色农业观光体验)、苏家作乡苏家作村(龙凤灯舞)、苏家作乡寨卜昌村(红色教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打造市民向往的“城市后花园”。

突出精细农业。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以特色农产品为载体,突出农产品精细加工。重点发展上陵牧业、苏家作种业、丰庆面业、文昌街道花生产业,培育一批高品质、高收益、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完善现代化、多功能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向两端延伸,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培育品牌农业。引导鼓励辖区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积极申报“三品一标”,支持和酥芝麻糖、怀滋味山药面等优质农产品开展品牌建设,积极开展省级示范合作社、家庭农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申报工作。2022年计划申报省级合作社1个、示范家庭农场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

发展数字农业。大力发展农业农村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农业信息服务等,加强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网络设施水平和服务供给。谋划“示范区农林物联网”项目,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标准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信息化,便于农技人员及时掌握监控区域内不同作物种群生长发育状态、病虫、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生态环境变化的实时数据,创建“农业病虫害灯光诱杀示范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品质。

实施“五大行动”

建设“协同发展”引领区

实施项目带动行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十四五”期间,中央、省、市将进一步加大在“三农”领域的资金投入,该局将强化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对接,做到早对接、勤汇报、争主动,及时掌握上级资金安排计划,努力在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发展、林业生态保护、水利设施提升等方面找准切入点,积极谋划包装项目,全力争取资金支持。同时,积极指导乡(镇)、涉农街道办事处大力在“三农”领域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采取走出去战略,充分学习借鉴江浙等先进地区转型发展经验,努力在产业培育、人才引进、文化融合、生态打造、组织建设上创新突破,积极探索与示范区区情相适应的乡村振兴路径。今年计划实施项目5个,总投资9.11亿元。分别实施“示范区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示范区城乡一体化污水处理项目”“示范区林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粮改饲项目”“高标准农田损毁恢复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寻找战略合作伙伴、争取上级资金的方式谋划“农田水利设施管护系统开发项目”“农业病虫害灯光诱杀示范区项目”“蘑菇智慧产业园项目”。

实施“五·十”创建行动。大力开展“五星新农村”创建、“十佳带头人”评选活动,以“五·十”创建活动为有效载体,引导全区各村和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标杆、示范和引领作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早日实现“25311”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实施“三年提升”行动。以保障农业生产用水安全、农村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灾后恢复重建为契机,以解决区、乡、村河道灌溉排涝功能衰退为重心,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抓手,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升为支撑,围绕“设法蓄住天上水,适度利用地下水,保持水土涵养水,用足境外配额水,科学调度蓄洪水,强化措施抓节水,综合管理用好水”的治水思路,按照“先急后缓、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重点,大力开展示范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补齐全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短板,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升农田洪涝灾害防御能力,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对农村村内老旧供水管网进行改造,狠抓质量管理,开展水质检测,加强日常管护,确保农村群众饮水安全。

实施产权改革行动。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着力解决“人”“地”“钱”三方面突出问题。一要解决好“人”的问题。畅通农民进城渠道,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同时,畅通人才下乡渠道,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人才返乡、留乡、兴乡。二要解决好“地”的问题。大力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改革,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给农民吃下“定心丸”。三要解决好“钱”的问题。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同向发力,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定期组织辖区金融机构与全区重点涉农集体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农金对接”活动,积极创建金融助农兴村平台。

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年计划绿化修复森林66.7公顷,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区。一是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争取上级资金140万元,对受灾廊道林带和南水北调两侧绿化带进行高标准补植、更新、改培、管护,构建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保护带。二是积极申报森林特色小镇、森林示范村等项目。拟争取上级资金75万元,建设1个森林小镇、3个森林示范村。三是建立林长制管理机制。严格落实区、乡、村三级林长责任制,将林业生态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增绿与护绿并重、生态与经济双赢,不断推进示范区林业高质量发展。

(本版图片由示范区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