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6日
新发展格局下畅通国内大循环观察
新华社记者 赵晓辉
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经济循环格局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引人关注。
立足国内,扩大内需,畅通循环,做强市场,成为中国在更复杂多变环境条件下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34.8%!
这是今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此数据十几年前曾达到67%。
与这一下降趋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高位,甚至有7年超过100%,国内需求增长有效弥补了外需下降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蔓延。进入2022年,全球疫情持续,俄乌冲突又加速世界格局变化。
“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国家同时经历经济衰退,遭受资本、工作和生计损失。”世界银行行长马尔帕斯对当前“全球危机交叉重叠”的状况深感忧虑。
“我们预计2022年和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进一步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说。近日,这个组织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3.6%。
面对外部环境的挑战,深度融入世界的中国如何走好可持续发展之路?
“面向未来,我们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这是中国针对国际局势变化的应对之策,更是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抉择。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经济发展基本规律的反映。”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国家的经济体量越大,国内循环的比重就越高。
历史数据表明,大国经济的特征都是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第一大国,国内经济循环同国际经济循环的关系也在持续调整。
数据显示,出口占中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经从2006年的35.4%下降为2019年的17.4%。
对接“供给”和“需求”
畅通经济良性循环
3.3%——这是今年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
疫情之下,投资、消费增速乏力,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突出。如何扩大有效供给,稳住内需基本盘?
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超过0.65万亿公斤,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形成强大生产供给能力,这是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坚实基础。
拥有超过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超大规模市场,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抵御外部风险的底气。
搭建汽车芯片在线供需对接平台,引导整车和零部件企业优化产业链布局……针对汽车行业“缺芯”等问题,有关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突破120万辆,同比增长均为1.4倍。
以创新提升供给水平,让产品更加适销对路,以有效供给拉动需求,是供给侧发力的方向。
开年以来,中国消费市场总体保持恢复发展态势,但近期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令回暖的消费再度承压。
从当下看,刺激消费政策是有力抓手。从长远看,扩大消费需求,核心是增加消费主体的收入。
“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等内容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扩大有效投资,是扩内需稳增长的另一重要发力点。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加快至9.3%,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的86%已完成发行……一季度,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传递出投资发力稳增长的积极信号。
解决堵点卡点
让要素流动更加顺畅
4月10日,一份关乎国民经济循环的重磅文件亮相。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提出,“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长期以来,中国市场虽大,却“大而不强”:商品要素自由流动存在隐性壁垒,规则和标准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统一,地方保护现象仍然存在……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打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全国一张清单”,坚持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一系列措施将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有统一标准和规范。
今年年初,《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十四五”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对外公布,标准建设都是其中要点。
形成统一大市场,要“物畅其流”。
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拥有世界级港口群、240多个民用运输机场,快递网络乡镇网点覆盖率达98%……近年来,中国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加速向前”。
不得以等待核酸检测结果为由限制通行,足量发放使用全国统一通行证,逐个攻关解决重点地区突出问题……4月18日,一场电视电话会议在北京召开,针对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部署10项举措。多部门也发出通知,严禁擅自阻断或关闭高速公路等,确保货运物流通畅。目前,全国物流不畅问题正在缓解。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大市场,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未来的面貌。
——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最新的统一国家标准;
——今年年底前,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电子证照共享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国家市场与省(区、市)/区域市场协同运行;
……
拆除“路障”、扫清“壁垒”、打通堵点,只有国内市场高效联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市场资源的巨大优势,全面推动中国市场由大到强。
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
曾几何时,外界曾有疑虑——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开放政策发生逆转?
“不论世界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中国改革开放的信心和意志都不会动摇。”
“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将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提供强大动能,为各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向外界宣示中国进一步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
外贸额首破6万亿美元;统筹推进21个自贸试验区建设;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实践证明,构建新发展格局是走向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起点。
以外循环提升内循环效率和水平,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力量带动中国经济成长——
从原油到芯片,从消费品到新技术……中国进口“购物车”更丰富,“朋友圈”越来越广;日前,第131届广交会云上开展,吸引全球采购商线上“掘金”。
一季度,全国吸收外资延续两位数增长,不少外资企业加码在华布局:化工巨头巴斯夫表示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生产基地;宝马增资279亿元人民币,将其在华晨宝马的股比提升至75%……
以内循环稳固基本盘、争取主动权,走向更加波澜壮阔的经济大循环——
累计开行突破5万列!随着中欧班列“跑”出“新里程”,重庆、长沙等地崛起为开放前沿;在海南,面积只有2.26平方公里的洋浦保税港区,试点“一线放开、二线管住”政策,带动洋浦去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4.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表示,如果说过去国际经济大循环的主体是欧美发达经济体,中国应当在未来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中居于更为核心的地位。“形成这个新的大循环,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只有以“一盘棋”的思维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畅通内外经济循环体系,才能不惧风雨,迎来海阔天空的崭新未来。
(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