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6日
六旬老汉专收“博爱之书”
本报记者 王玮萱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天,博爱六旬老汉毋本举原打算举办“博爱之书”图书展,将自己16年来收集的1470余册藏书与大家分享。遗憾的是,受疫情影响,此次活动被暂时取消。
为什么叫“博爱之书”?从2006年年初开始,毋本举专门收集博爱籍作者写的,或写有博爱人与事的文献书刊,他将这些书称之为“博爱之书”。目前,“博爱之书”已涵盖政论、历史、文学、书画、摄影、体育、科技、卫生等多个领域,简直就是关于博爱人文化贡献的“百科全书”。
这真是展示博爱文化的一扇窗户。从博爱走出去的我省著名书法家米闹,曾欣然为“博爱之书”题词。
毋本举的图书展活动虽然没有办成,但在世界读书日前夕,围绕“博爱之书”的读书、赠书活动并未停止。4月17日,他喜获博爱乡贤贺献宝捐书——《通用技术·工程设计基础》;4月21日,又喜获由博爱乡贤王成敬赠书《漫途时吟集》一部;4月22日,他又受张恒中、周绍堂、王成敬等作者委托,向博爱县图书馆捐书6册。
毋本举是如何走上收集“博爱之书”的道路呢?用他本人的话说:“没本事成为大树,就努力开朵艳丽的小花吧。”
毋本举从小酷爱读书。退休前,他是一名工人,曾获得“河南省职工自学成长奖”。2005年,他在博爱县城接手一间店铺,经营十二生肖工艺品。开店期间,他结识了一些博爱文化人,每每都希望从这些人手中讨取一本书看。渐渐地,他产生了收集“博爱之书”的想法。
2006年春节后,他开始起草“博爱人士图书展”文献征集范围,并逐步完善,进入专题搜集时间。2007年7月25日,为庆祝博爱建县80周年,“博爱之书”首次亮相,深得大家喜爱。博爱电视台还用了近5分钟时间,对“博爱之书”进行专题报道。大家的点赞给了毋本举极大动力,此后,收集“博爱之书”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然而,征集“博爱之书”也并非易事。为方便工作,60岁的毋本举开始学习如何使用微信、微博,还玩起了视频号。他在文章《一杯小酒》中提及,当他会使用微信发送图片时的喜悦心情。
2009年春节过后,他开始依照中共博爱县委统战部2008年12月印制的《天南地北博爱人通讯录》,通过发短信、打电话、寄信、上门拜访、网购、交流互换等方式联系搜集“博爱之书”,彻底走上了“累并快乐着”的书迷之路。
2017年4月,河南省科技厅干部、博爱人刘长庚获悉毋本举收集“博爱之书”后,喜出望外,特地将自己102万字的作品《缘椿斋三迹》赠予毋本举。河南省社科院《中州学刊》杂志社社长、博爱人李太淼,将自己的6部作品赠予毋本举,并开始向他逐月寄赠《中州学刊》。郑州小小说传媒公司副总编辑马国兴,5年来陆续将自己创作和参编的40余种图书捐赠给毋本举。博爱人、作家樵声,黄凌、暗香以及从博爱走出去的书画家米闹、买鸿钧、宋文京、宋陆京等,也多次慷慨赠书。
读书的乐趣在于分享、交流。16年来,毋本举举办了17次“博爱之书”图书展。从2013年开始,“博爱之书”开始走进社区、学校、机关。2017年9月,他又精心挑选586种书籍,参加博爱举办的文献联展,吸引了郑州、洛阳等地近1.5万人前来观摩交流。中央民族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代高峰从济源冒雨前来观看书展,感慨万千,并将自己珍藏的《博爱文史资料(1~4辑)》赠送给毋本举。
毋本举心中藏着一个书香梦,如果人人都爱读书,都读好书,这个世界就会多几分美好、多几分柔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