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4月26日

见匾不凡 观清可掬

——走进“典礼学书”参观我市最大匾额博物馆

图① 挂在门头的“守中和”匾额。

图② 市民在红色匾额临时展厅参观。

图③ 在匾额文化主展厅里,匾额高悬屋顶。

图④ 贺勇向记者介绍一件木屏风。

图⑤ “典礼学书”牌楼。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翟鹏程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若非亲眼所见,记者很难相信一位“80后”收藏家竟拥有4.5万余件藏品,包括匾额、玉器、石雕、木雕等多个门类。其中,收藏匾额1400余方,包括慈禧、曾国藩、傅山、刘统勋、钱丰、赵翼、刘春霖、陈廷敬、郑士格、徐永昌、阎锡山、邵力子等历史人物的亲题匾额。

他叫贺勇,今年37岁,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馆长、焦作市湖南商会会长。从小爱收藏,希望有朝一日拥有一座像模像样的博物馆,为了这个梦想,他耗尽了十几年累积的财富,正在拼尽所有力量。

近日,记者来到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这座位于太行路北侧、山阳区黎明脚步公园南侧的建筑,古色古香。高耸的木质牌楼,上书深蓝色的“典礼学书”四字。进入馆区,精美的石雕、木雕塑起了墙体。远望,展馆深处有一座仿古建筑飞檐高挑。

展览馆正在施工,尚未开放。贺勇迎着记者走来,额头冒汗,两脚泥灰。

贺勇介绍,展览馆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主要建设内容。很快,大家将会看到一座集陈列展览、历史文化研究,传统文化教育讲学、培训、交流,历史舞台剧表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匾额文化博物馆。

在贺勇的带领下,记者走进红色文化匾额临时展厅。这里目前珍藏近100件红色文化匾额以及勋章、嘉奖令等红色展品,令记者大开眼界。

这时,贺勇讲起了一件藏品的故事。这方木匾额上书“烈昭千秋”,是1951年山西翼城县人民政府向在西北战役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家庭颁发的匾额。当时,贺勇与一位深圳收藏家同时看中了这块匾额。深圳收藏家志在必得,因为深圳正在打造“世界博物馆之都”。实力虽不济对方,但贺勇也是志在必得。最后,双方竞价,贺勇终于如愿以偿。

在外行看来,花大价钱买一件1951年的牌匾,实在是物非所值。但贺勇认为,这块木牌匾如同烈士一般正气凛然,正是他将来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展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镇馆之宝”。

贺勇说,他之所以喜欢收藏,不仅因为藏品精美,更因为每件藏品深藏着讲不完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能给现代人以启迪。比如,这块“烈昭千秋”的木匾额,深度挖掘匾额背后的故事,或许将来有一天,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拍成电影,或编排一场舞台剧。

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正被贺勇付诸实践。

参观完红色文化临时展厅,记者终于见到了门口处望见的仿古建筑全貌,这里是展览馆2号木结构大殿匾额文化主展厅,可容纳600块匾额。

大殿由浙江义乌整体搬迁至焦作,高约16.5米,迁建历时1年多,汇集了贺勇与30多位山西传统木匠师傅的努力与心血。

参观这里,所有人只能仰望。贺勇将100余块匾额悬挂于十余米高的屋顶,由上及下“俯视”参观者,极其震撼人心。

“许多匾额看不清呀?”记者不禁问道。

“看不清匾额看表演。”贺勇说。

原来,贺勇已邀请团队打造一台文化创意表演,将匾额文化演给参观者看,提升展览的互动性,打破传统橱窗式展览模式。

展馆有一方名为“热心公益”的匾额。贺勇指着这方匾额介绍,这方匾额字面意思是极其简单,参观者可能兴趣不大。但若深究,这方匾额可是当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立子亲书,由老百姓立匾,在一位姓和的德高望重的乡贤七十大寿时赠予他的。

一位省政府主席为何向一位乡贤赠匾?这里面有许多故事值得演绎,而只有演绎出来,才更有教育意义。

祝寿匾、建房匾、科举匾、官政匾、颂匾、商业匾、婚庆匾等,一块块匾额历经百年风雨洗礼,见证一个个家族的兴衰跌宕、一段段历史的曲曲折折。细细品味,它们都是历史的回响。

2012年,贺勇在游览古遗村落时看到许多文物粗堆乱放,长年经受风吹雨淋,与尘土共处,与垃圾同睡,一些革命烈士的匾额被当作门板,或当作废材扔进火堆,他的内心五味杂陈。于是,他耗费了10年心血,倾其所有为文物安家,希望更多人关注文物、保护文物,留住珍贵的文化血脉。

采访时,贺勇频繁地提起一个词——“经营”。在他看来,文化需要经营策略,要用现代化手段深度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

此时,记者仿佛看到了这位“80后”收藏者内心闪耀的光环。

典礼学书历史文化展览馆正在建设中,建设压力很大。但贺勇坚信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典礼学书”一定能成为焦作文化的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