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2日
焦作市中医院
不负韶华 守初心 白衣天使 担使命
感染防控“小蜜蜂”
——记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任珂
本报记者 孙阎河
任 珂
任珂,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一名普通护理人员,同时也是“2021年度焦作市优秀抗疫护士”。
今年3月,新冠肺炎病毒来势汹汹,牵动了全市人民的心。作为全市护理工作者的一员,任珂光荣地参与了全市核酸采集工作。每天5时30分,任珂与同事一道,准时赶到医院集合,出发赶往所负责的示范区李万社区。采集过程中,大家三人为一小组,负责采集标本的她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消毒、采样、保存样本、处理医疗垃圾等工作。同样的流程,她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一天,已经连续几天高强度工作的任珂感到十分疲惫,这时采样点来了一位梳着两条辫子的小姑娘,她在妈妈怀抱里,非常配合地进行核酸采样。看着这个眼睛大大的小丫头这么乖巧,任珂忍不住夸赞了几句。谁知,这位小姑娘又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颗奶糖,扑闪着长长的睫毛,用小手递给任珂,还奶声奶气地说:“阿姨冷,阿姨吃。”任珂心头一股暖流涌动起来,身上的疲惫一扫而空,霎时间“满血复活”。她知道,自己不仅代表着市中医院的形象,也代表着全市医护人员的形象,虽然参与核酸检测的群众不说,但是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大家看在眼中。从那以后,她的干劲更足了。
近期,全市已经复工开学,前往市中医院做核酸的人越来越多,任珂白天与同事一起采集样本,晚上在领导的带领下完善相关流程、重新布置通道。但她从不叫苦叫累,总是热情地跑前跑后,仿佛一只永不停歇的小蜜蜂。慢慢地,任珂的嗓子哑了、皮肤黑了,脸上也长斑了。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你与‘白马王子’越来越远了。”
现在,任珂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依然奋战在感染防控第一线,为全市的疫情防控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她说:“我只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只有融入全民抗击疫情的大潮,才能迸发出更大的力量。”
做好疫情防控“守门员”
——记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司伟
本报记者 孙阎河
司 伟
近年来,面对一轮又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各家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无疑是压力最大的科室之一。而市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司伟就是医院疫情防控的“守门员”。日前,因为工作优异、成绩突出,司伟被市卫健委评为“2021年度护理管理先进个人”。
自担任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以来,司伟始终以满腔的热情、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科室建设和日常感染防控中。特别是近两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承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和核酸采集点管理工作的司伟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学习疫情防控相关知识、关注疫情动态变化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
预检分诊是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火墙”,为了让这道墙没有任何的漏洞,司伟每日都要带领当班护士更新并熟悉中高风险地区,做好所有来院人员的问询流调,全力把好入口关。核酸检测工作也是感染性疾病科的重中之重,面对人数多、人员杂的情况,怎样将不同风险级别的人群分开采集就成了司伟考虑的重点。在院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司伟增加收费窗口、增设核酸采集点,并规划路线、反复走场、模拟演练。最终,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凡是来市中医院核酸检测的人都做到了扫码、测温、流调,并按不同风险程度分区进行采集,极大降低了核酸采集交叉感染的风险。
采集核酸过程中,司伟最担心的就是排队人员心情烦躁,以及老年人突发病情。为此,她只要一有时间,就不断在现场查看,好言安抚,并不断提醒大家戴好口罩,保持距离。嗓子喊哑了、皮肤晒伤了,她也顾不上歇一歇。近期,随着复工复产、学生返校,市中医院核酸采集人数激增,原有核酸采集通道已不能满足需求。司伟在忙碌完一天的核酸采集工作后,又不知疲倦地带领科室人员开会总结,对白天核酸采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
身处医院疫情防控的最前沿,司伟始终在践行着白衣天使“守初心、担使命”的职责。
急诊护理主力军
——记市中医院急诊科护士孙超娟
本报记者 孙阎河
孙超娟
提到急诊科,大家眼前总会闪现医护人员紧张忙碌的身影。孙超娟就是市中医院急诊科的一名护理工作主力军。她自2012年进入急诊科以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在日日夜夜的急救工作中,得到了全面的磨练与考验,并被评为市中医院2021年度优秀护士。
要想成为急诊科一名合格及优秀的护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初,孙超娟到急诊科也是手忙脚乱,看着收治或转运来的危重患者,她心中很急,却无从下手。但是,孙超娟没有气馁,而是认真观察,主动请教。慢慢地,她认识到,急诊科作为医院最重要的窗口,不仅要接诊正常的危重病人,还要收治从县乡医疗单位上转的危重病人,普遍存在着急、忙、杂的特性;且面对危重急症病人的首诊和抢救,往往会出现诊断不明、病情不清、变化迅速的状况,一个处理不当,就会危及患者生命,并产生医疗纠纷。所以,每当遇到紧急情况,孙超娟都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耐下心来,一方面,积极协助医生进行紧急救治;另一方面,尽可能与病人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安抚他们紧张、忧虑、恐惧的情绪。特别是通过多年的积累,孙超娟还自己总结出一套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就是不仅要态度和蔼、语气放缓,同时还要通过坚定的眼神、细微的表情以及小的肢体动作,让患者和家属的情绪迅速得以平复,从而与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这些年来,作为一名老急诊科护士,孙超娟不但熟练掌握了CPR的抢救及配合、气管插管术、呼吸机应用技术、清创缝合术,而且能够对急危重病人进行快速分诊,准确实施有效抢救措施,迅速转运病人到达指定科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急诊科这样一个情况复杂的急救场所,孙超娟做到了多年无差错、零投诉。
孙超娟经常对年轻护士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患者和家属,只要我们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相信总能获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
精益求精为患者
——记市中医院康复一区护士赵雯
本报记者 孙阎河
赵 雯
市中医院康复一区护士赵雯从事护理工作已经18年了,可是至今偶尔有人问起她:“你们每天工作量大吗?”她还是不知如何回答。因为,这18年来,每天不停地在病房里穿梭,要么巡视病房、观察记录、评估病情、查找护理问题,要么询问患者睡眠质量、了解患者进食情况,要么给重症患者翻身捶背、按摩放松,她自己都说不清每天有多少工作量。
2004年,赵雯参加工作就到了急诊科。据说在医院护理人员中流传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普普通通大内科,又脏又累妇产科,打死都不去急诊科。”但是,赵雯在急诊科却一干就是13年。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就是战场最激烈的前沿阵地。病床前呼吸机、心电图等急救设备全部打开,每一次急救都是与死神赛跑。在急诊科工作期间,赵雯也记不得自己有多少次累得瘫倒在地,可她从没有过任何抱怨。13年中,赵雯对护理工作精益求精,细致入微,从未发生过护理差错。尤其值得赞叹的是,赵雯还坚持网络学习2年半,通过了吉林大学的护理专业本科学习,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康复科工作后,赵雯更是结合康复科老年患者较多的特点,坚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护理操作水平,深受众多患者喜爱。许多老患者只要到了康复一区,都喜欢问一句:“小赵来了没有?”同时,作为科室护理的中坚力量,赵雯一方面尊重老同志,主动向她们请教;另一方面,作为实习护士带教老师,主动做好传、帮、带,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来的护理人员。
今年3月份的核酸检测,赵雯作为主力队员,与同事一道,每天5时30分出发采集核酸样本,晚上回来参加医院值班,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市中医院护理工作者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前不久,赵雯被市护理协会评为“2021年度优秀护士”。
做中医护理的传承者
——记市中医院脑病科三区护士长魏海霞
本报记者 孙阎河
魏海霞
护理工作难做,护理管理工作更难做。近年来,市中医院脑病科三区护士长魏海霞通过及时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带领全科护理人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共收治患者1500余人次,开展特色项目20多项,开展新业务3项,使病患满意率达到98%,有效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良好运转。今年“5.12”护士节,魏海霞被市护理协会评为“2021年度优秀护理管理者”。
从综合内科转到脑病科后,为进一步提升全科护理水平,魏海霞在日常管理中,全方位对照“三甲”及“双核心”理念要求,以业务重点为关键点,以工作难点为突破点,狠抓团队学习培训,并以身作则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多方面理论知识,努力做到“别人会的自己要做精,别人不会的自己要掌握”。科室年轻护士都非常仰慕地说:“不管工作上问啥,护士长好像都知道,真不知道她是怎么做到的。”在魏海霞的引领下,近年来,脑病科三区护理工作一直走在全院前列。
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增强工作效能,如何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质量和效能,是魏海霞一直琢磨的课题。近年来,根据医院护理部的统筹安排,魏海霞参加医院护理二级质控小组,注重在质量检查中学习管理知识,并创新地运用到科室一级质控中,制定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要求责任组长每班对基础护理工作进行检查、每周进行分析学习讨论,完善各项改进措施。慢慢地,做一名“有温度的护理人”成为脑病科三区全体护理人员的共识。
脑病科三区护理团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科室像一个大家庭,大家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在魏海霞的主导下,科室各项团建活动层出不穷,集体学习“八段锦”、全体庆祝护士节、开展护理大比武以及社区义诊、健康宣教、志愿者服务等,都成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的好载体。
一步步走来,魏海霞说:“我只是想把中医护理的接力棒更好地传承下去。”
生命的守护神
——记中医院普外科护士洪梦盈
本报记者 孙阎河
洪梦盈
24岁的洪梦盈看上去瘦瘦弱弱的,许多人第一次听说她在市中医院普外科当护士都不敢相信,因为大家都知道,外科病区的工作繁重琐碎,精神压力大、劳动强度高,一般的小姑娘都难以承受。可是洪梦盈不但在外科病区干了三年,而且前不久还被市中医院评为“2021年度优秀护士”。
当一名护士,穿着护士服、戴着护士帽,轻盈地在病房间穿梭,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为患者解除痛苦,是洪梦盈小时候的梦想。但是,当真的这一天到来时,她才知道,梦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每天,不论白班、夜班,从到岗那一刻起,发药、打针、换吊瓶,就没有停歇的时候,稍有空闲还要做好护理工作记录和统计,遇到危重病人还要不时地到病房巡查。参加工作没有多久,洪梦盈的梦想就被现实击碎。
就在洪梦盈感到茫然时,有一天值夜班,,急诊科拉来一个刀伤昏迷的患者。洪梦盈立即按照医生的要求开始准备急诊手术,术前备皮备血,一趟一趟往手术室送血、送手术器械,同时还要看护病房。一通忙碌下来,洪梦盈都有点找不到北了。可是几天后,科室收到了患者家属送来的锦旗,看着患者和家属满脸的笑意和感动,洪梦盈一下子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从那以后,她在护士长的带领下,严格遵守日常工作规范及操作规程,全身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特别是针对外科手术病人较多的情况,她还刻苦学习术前术后的相关护理知识,术后生命体征监测、切口与引流管颜色与量的观察、协助咳嗽排痰、观察输液量及输液速度、尿管的护理、饮食护理及术后并发症观察护理等,她都能熟练完成。慢慢地,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喜欢上了这个开朗活泼的小姑娘,有事没事都想与洪梦盈说上两句。而她也是一有机会,就鼓励患者、安慰家属,将温暖和关怀送到他们心头。
洪梦盈说:“‘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是我永恒不变的追求。”
爱到深处是敬畏
——记市中医院糖尿病肺病科一区副护士长田爱丽
本报记者 孙阎河
田爱丽
焦作市护理学会第二届临床护理带教教学技能比赛优秀奖、焦作市第一届护理技能竞赛优秀奖、市中医院先进工作者、2021年度优秀护士……不知不觉间,田爱丽从事临床护理工作20年了,期间她获得了这样那样的诸多荣誉。有人问田爱丽:“你为什么对待工作一直热情不减?”她说:“因为我心中始终充满着对职业的敬畏和热爱。”
爱岗敬业,说起来简单,但是一个人要想真正做到对自己职业的“爱”和“敬”又岂是那么容易?2001年,田爱丽从郑州大学护理学院一毕业,就到了郑大一附院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从学院到医院,一字之差,天壤之别。那时,她虽然学的是护理,却对这个职业了解不多。工作后,面对临床护理的劳累、琐碎、枯燥,田爱丽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抱怨,而是从患者和家属的认可中,渐渐地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老一辈护理工作者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了自己工作的神圣。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对护理技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2007年,田爱丽工作调动至市中医院后,她一心扑在工作中,除了强化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外,更是处处不忘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刻苦钻研业务、注重理论实践结合、时时关注学科前沿,慢慢地,田爱丽成为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能手。前年,科室收治了一位心力衰竭伴重度呼吸困难患者,危急时刻,吸氧、输液、监护、插管,田爱丽利用自己娴熟的技能,快速而又准确地完成了各项操作。可就在她刚准备抬起头喘口气时,患者却突然拉住了她的手,表情痛苦地看着她,眼神中充满着恐惧和渴望。那一刻,田爱丽的心弦为之一颤,一股人类最本能的爱在心中汩汩涌动。她马上帮助患者维持最舒适的体位,并不再挪动脚步。就这样,直到半个小时后,患者体征和心情都平稳了,田爱丽才发现,自己的腿脚已经麻木了。
田爱丽说:“爱到深处是敬畏。我将抱着敬畏之心,走好今后的护理工作之路。”
“温暖护理”一个不能少
——记市中医院骨伤二区显微外科护士长李晓格
本报记者 孙阎河
李晓格
岁月荏苒,不经意间,李晓格从事护理管理工作已经7个年头了。从普外科到骨伤二区显微外科,一路走来,李晓格有过彷徨,有过怀疑,也有过退缩,但收获更多的是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患者的认可。“患者痊愈康复后的笑脸,是我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李晓格这样说。
竞聘为普外科护士长后,李晓格的勤奋踏实、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积极进取得到大家的认可。从一名护理工作者提升为一名护理管理者,又要面对一个没有工作基础的科室,刚到普外科,李晓格感到困难重重。但是,她没有退缩,而是给自己制订明确的工作计划,把每一个大目标分化到平时的工作细节中,处处以身作则,时时严于律己,特别是带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科基础理论知识,练习操作技能,使自己短时间里成为全科的理论和技术标杆。“有不会的就去问护士长。”很快,向护士长看齐成为全科护士的共识。而李晓格更加自觉地学习了解护理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考核,做到“温暖护理”一个也不能少。
到了骨伤二区显微外科以后,面对很多全新的护理规范,李晓格又积极参加护理管理的培训课程,学习新学科的管理理论知识,并注重在日常工作中向老护士长虚心请教。同时,为应对专业学科建设需求,李晓格积极和科室主任商量,改造装修病区,为患者提供无障碍卫生间、晾晒区和置物架等,全面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另外,她认真研判优化护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
回首过往,李晓格感慨地说:“优质护理服务绝不是一句空空的口号,而是需要实实在在为患者做事,只有把护理人的爱心、细心、专心体现到一言一行中,才能让每一名患者和家属真切感受到光和热。”
去年,骨伤二区显微外科被市中医院评为优质护理病房。日前,李晓格被市护理协会评为“2021年度优秀护理管理者”。
(本版照片均由本报记者吉亚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