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1日

战国“安邑二釿”铜布币:由农具演化而来

战国“安邑二釿”铜布币。

(焦作市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王玮萱

焦作市博物馆内珍藏着一件战国“安邑二釿”铜布币,平首、圆肩。其双足以弧裆部相连,形似桥拱,故又称“桥足布”。

该布币面书“安邑二釿”篆体文字,背平无文。安邑,今山西夏县,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以前的都城。

“釿”,最初的含义作农具解,因“釿”字有“斫”义,“釿”也泛指由农具演化而来的布币。到了后来,“釿”字逐渐变成一种重量单位。布币上写“釿”,这是魏国币制的特征。尤其是自魏惠王迁都大梁后,所铸布币都有“釿”字。

“釿”又分二釿、一釿、半釿三等制。以“安邑”釿布为例,最大者为“安邑二釿”布币,最小者为“安邑半釿”布币。而由“安邑半釿”布币发展而成的小型尖足币、方足布则是晚期的釿布,但这时币面上已不再标明“釿”字。

我国货币文化内涵丰富。早期,最普遍的货币是“贝”,所以大凡牵扯货财之类的字,多数都带一个“贝”字。也有用“皮”作为货币的,当时人们用皮币作为聘礼,使用皮币的大多数是游牧民族。铜比较昂贵,因而从周代至汉代,铜钱的使用并不十分普遍。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货币文化发展的高峰期。

当时,周朝势弱,列国各自为政,自行铸造钱币,货币千奇百样。布币因形状似铲,又称铲布,春秋晚期出现,战国中期后广泛流通,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刀币的柄端均有环,柄上裂沟,形状上有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弧背刀等,主要流通在齐、燕等地,与布币并存;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铜币,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到了秦朝,中国已经完成了大一统,货币也随之统一。铜为下币,单位半两,所以又叫秦半两。两钱在战国秦即已铸行,初为圜钱,旋即改为方孔圆钱。秦统一后,将半两钱推行全国。自此,方孔圆钱形制一直沿用了2000余年。

西汉初期仍使用秦制半两钱,由于允许民间私铸,钱制较乱。于是,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铸钱,把各地私铸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将铸币大权收归中央。

到了唐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货币叫飞钱,亦称“便换”“便钱”,是唐宋时期的汇兑券。宋代,交子出现,它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