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1日
焦作文化和自然遗产以“新”出圈
来自陈家沟的拳师手拿“山阳有礼”的扇子表演。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玮萱摄)
沁阳文创雪糕。
山阳区“山阳非遗·古琴雅集”展演活动现场。
老戏台与古琴演奏交相辉映,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
本报记者 王玮萱
6月11日,是全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其活动主题为“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
顾名思义。让文物走进时代新生活,与民同乐,是新时期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一招。
作为河南省的文物大市,焦作如何出招?
在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焦作部分文物保护单位求新求变,以“新”出圈,让文物“活”了起来,让走进文物的人度过了一段妙趣横生的文化生活。
沁阳三圣塔,建造于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塔总高32.76米,基座庞大,承托着13层密檐塔身,各层高度递减,宽度逐渐收敛,呈抛物线形体。三圣塔居河南三座金塔之首,刹顶有一宝塔,相轮式塔座,上置宝珠。更令人称奇的是,三圣塔巧妙地安排了气窗、风洞,使塔内空气保持新鲜,而且独具匠心地将气窗、风洞和塔心室组合,从而产生了“聚音”效果。据说,在塔内可听到三里外人们的说话声。
而在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里,这座神奇的宝塔变成了游客手中一根清凉可口的文创雪糕。
只见这根文创雪糕,状如三圣塔,宽度逐层收敛。为满足游客的不同口味,沁阳市博物馆的创意者还研发了玲珑三圣塔、白玉三圣塔。
一根文创雪糕拉近了文物与游客的距离。炎炎夏日,游客一边吃着三圣塔文创雪糕,一边听着三圣塔文化。游客走进博物馆看文物,便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不仅如此,沁阳市博物馆将中天一柱、神农云海、东湖荷风、羊肠坂道、丹水画廊、黄庭圣境、陶乡窑火、滨河溢彩“新沁阳八景”,印上了文创雪糕的包装封面,又将“新沁阳八景”带火了。
文物拿不走,雪糕随便吃。一个小小的创意,让沁阳文物在此次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中格外亮眼。
沁阳市博物馆馆长王立栋说:“一根创意雪糕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这根雪糕,让传统文化植根于青年一代的心中,提升了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这边,沁阳文创雪糕正红。那边,位于山阳区中星街道桶张河村的老君庙戏楼,已然琴声悠扬。
6月11日,一场“山阳非遗·古琴雅集”的展演活动正在这里精彩上演。
老君庙戏楼,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据碑文记载,老君庙自北宋崇宁三年扩建后,更名老君庙。原有三进院,中轴线上有戏楼(山门)、老君殿、三清殿和全神殿,现仅存戏楼及古柏一株、清代碑刻5通。中间戏台屋顶,前坡为歇山式屋顶,后坡为硬山式屋顶,东西耳房均为单檐硬山,灰筒板瓦覆顶。
在千年戏楼里听《阳关三叠》《平沙落雁》《梅花三弄》,会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体验呢?
曲音袅袅,飞檐翘角。佳人清弹,宾客陶然。琴声中,千年戏楼焕发生机。古建、古琴、古曲,相得益彰,真是绝配。
特邀而来的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传承人、陈家沟国际太极院院长陈炳,台上舞起太极剑,时而跳跃,时而悠然,尽展太极之魅力、大师之风采。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米闹也应邀而来,献上墨宝——“山阳有礼”。
现场,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王建设向大家讲解了老君庙戏楼的建筑特点、用途。他说,桶张河老君庙戏楼学术界称为“镜框式过路台”,山门与戏台合二为一,建筑除了具有我国清代北方戏台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其微凸型台面,具备较为完善的剧场功能特点,建筑用材坚固大气,台面装饰造型精美典雅。
原来,老君庙戏楼可以这么美!
此次活动的组织方、山阳区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说,本次活动特意选在省级文保单位老君庙戏楼举办,旨在让物质文化遗产遇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二者完美结合,激发出“古韵山阳”特有的文化魅力,为大家的文化生活增色添彩,促进传统文化与当代生活的完美融合。
以“新”出圈,换个思路展现文物美。
今年2月,为更好地叫响“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我省推出了16条主题文化线路,有焦作元素的线路占了7条。孟州韩园、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被列入“先贤追寻”线路;彰显魏晋玄学的竹林七贤、百家岩,被列入“元典思想”线路;武陟嘉应观被列入“治黄史诗”线路;沁阳市朱载堉纪念馆、温县小麦博物馆被列入“科技发明”线路;孟州韩园被列入“文字诗词”线路;陈家沟中国太极拳博物馆被列入“中国功夫之旅”线路;国家方志馆南水北调分馆被列入“红色中原之旅”线路。
读懂焦作,重在“懂”。怎样让游客“懂焦作”,也许品尝一根美味爽口的文创雪糕,在老戏楼里再来一场风花雪月的邂逅,在如此轻松愉快的生活氛围中,走进、理解焦作文化,才是游客真正“懂焦作”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