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1日
老革命张烈的红色家风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在温县,有位老革命名叫张烈,以“硬”“严”闻名遐迩。在战斗岁月里,他被战友称为“猛张飞”。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工作,他又被老百姓称为“张青天”。
如今,老革命张烈离世已近30年。但在温县许多干群心中,他为人做事的风格,仍让人记忆犹新。
近日,由焦作市老促会工作人员、市军史专家、红色文化热爱者、本报记者组成的红色文化采访小组走进温县,与张烈之子张新春深入长谈,共同追忆老革命张烈。
张烈,陕西华县侯坊人,生于1916年10月,从小家境贫寒,生活窘迫,受尽欺凌。1934年10月,18岁的张烈参加革命,在西安开展地下党工作。1936年西安事变后,因解救两名被国民党关押的共产党员而暴露身份,随即奔赴延安。1937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烈奔赴抗战一线,先后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战役、中条山战役、临(汾)浮(山)战役等,历经大小战斗100余次。历任八路军太岳军区部队参谋、连长、营长、教导队队长,山西省沁县武装工作队队长、团前方指挥长等职。战斗中,他不怕牺牲,身先士卒,被战友称为“猛张飞”。
新中国成立后,张烈先任济源县人民武装部第一任部长,又历任孟县、温县、沁阳县副县长等职。1964年,他积劳成疾,旧伤复发,离职休养。
忆起老父亲,张新春感慨万千。他说:“老父亲脾气大,又犟又硬,对待子女十分严格。小时候,我们姊妹们都怕他,又敬畏他,还有些不理解他。不过,现在明白了,他这是在教导我们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老革命张烈脾气暴,曾为张家姊妹制定“三条铁律”:不准去县委、人委大院;不准去县武装部大院;不准去县委家属院。一旦被发现,不论原因,先是一顿痛打。
张新春说:“老父亲认为,那些地方是办公重地,绝不是干部子弟随意进出的地方,更不是干部子弟显摆身份的地方。”
老革命张烈对子女是出了名的严,他决不允许家属打着他的旗号办任何事情。
张新春记得,有一次,他的嫂子去面粉厂换面,需要排长队,正好面粉厂厂长给老父亲当过通讯员。于是,嫂子就找到厂长,免去了排队之苦。老父亲知道后,在家中大发雷霆,硬是让嫂子把刚刚换回来的面退还回去,重新排队换面。
张新春姊妹们上学、参加工作,张烈坚决不会走后门、跑关系,考上啥就是啥,有多大能力担多大责任。张新春回忆:“有时也想让他出个面,但我们姊妹们一看见老父亲就害怕,谁也不敢提过分要求,或者打着他的旗号办事。”
对他人严格,对自己更严格。工作上,张烈经常加班加点,不分节假日。生活上,他从不搞特殊化。过年过节,办公室人员到他家里送些生活用品,他马上就会制止,问:“谁让你送的?”办公室人员回答:“过节了,每个人都有。”他总会说:“我家有,不需要,退回去。”从不沾公家一分一厘的光。
在县委大院,老革命张烈的威望是出了名的。上世纪50年代,一些因伤因残退伍的军人多次到县人委大院吵闹,要求待遇。工作人员只好请张烈来解决问题。问明情况后,他掷地有声地说:“请大家相信我张烈,我一定负责催办落实,但不允许你们在这里大喊大叫。现在,听我口令‘全体都有,立正,向后转,齐步走!’”就这样,反映问题的退伍军人齐刷刷地走出了县人委大院,张烈也将他们的合理要求一一敦促解决了。
张新春说:“我父亲也有软的一面。”
这也是张烈唯一一次跑关系。1977年初夏的一天,一位从山西革命老区来的农民找到了他。见到这位农民,他非常热情,一改往日严肃的模样。原来,这位农民是他在临(汾)浮(山)战役中受重伤后为他养伤的老乡。为了掩护他,这位农民的儿子献出了年幼的生命。老乡此行,就是为了让他帮忙解决一点化肥。此时,他已离开工作岗位10余年了,但依然应承了下来。他立即找到温县县委领导韩庆堂,请组织帮助解决化肥问题,组织无偿解决了5吨化肥,并安排车辆将化肥送往了山西。
如今,退休在家的张新春回忆父亲张烈的戎马生涯,将其一生凝结在了“忠诚刚勇,勤俭孝廉”八字家风家训中。他说:“家风家训不是我编出来的,而是老父亲做出来的。我希望这样优良的红色家风家训,能够在我们家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