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1日

1983年5月1日

《焦作日报》复刊了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复刊。(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李 秋

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勾勒出发展足迹;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见证了奋斗芳华。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1983年5月1日,与焦作人民分别22年之久的《焦作日报》复刊了。

忆往昔,而知来时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焦作这座煤城插上了改革开放的翅膀。新时代新需要,焦作迫切需要一张报纸,为改革开放鼓与呼。

1982年2月2日,焦作市委作出恢复《焦作日报》的决定,专门成立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人事局相关负责人组成的《焦作日报》复刊筹备组,负责具体筹备工作。

“从《焦作日报》历史延续意义上说是复刊,从物资与人员的条件来说是从零开始、白手起家。”回忆当初,身为筹备组成员之一的老报人华秋娴不无感慨地说。

面临人员、场地、设备、资料“四大皆空”的情况,如何让班子、房子、票子、路子、点子“五子登科”,是摆在筹备组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复刊选址、设置机构、选调人员、培训学习、设备采购……复刊前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市委主要领导经常过问筹备进展情况,亲自帮助解决具体问题。为解决办报经验不足的问题,1982年3月,市委宣传部领导亲自带领筹备组人员,赴郑州、开封、洛阳、新乡兄弟报社参观考察,学习借鉴办报经验,力促筹备工作快马加鞭。

1982年6月,焦作市委任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宋福厚兼任焦作日报社总编辑,任命秦绪常担任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

1983年4月15日,市委宣传部下发文件,划拨经费40万元,支持报社购置印刷设备、照相器材、电台设备和纸张等急需物资;

1983年7月15日,市编制委员会下发文件,批准报社内部设总编辑办公室、行政办公室、经济科、政文科、美术副刊科;

1983年,市委将原来只有3层的办公楼又加盖两层,并安排办公楼5楼东边8间房为焦作日报社办公用房;

……

办报,人才是关键。到哪里找办报的人才?

1961年停刊后,《焦作日报》老报人分散到市区各个单位。当《焦作日报》复刊的号角吹响,华秋娴、周正和、籍启华、皇甫其棠,这4位在上世纪50年代《焦作日报》创刊时即献身党的新闻事业的老报人听从组织召唤,立即重返岗位。同时,秦绪常还到全市多条战线“招兵买马”,刘金忠、郭平治、齐国义等一批年轻有为的转业军人来了,柴国庆、王冠仑、李晋豫等一批各行各业的新闻骨干人才来了,康伟、张成山等一批大学毕业生也来了。经过历时两个月的选调工作,30多名新闻骨干来到焦作日报社,这也被视为当时焦作市最豪华的新闻宣传阵容。这些年轻人大多经历过上山下乡和部队、工厂锻炼,他们不怕吃苦,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珍惜办报机会。

报纸怎么办?稿件怎样写?版面如何画?在30多名新闻工作者中,只有几名参与过办报,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出版一期《焦作日报》,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随后,秦绪常决定兵分两路,一路到先期复刊的《洛阳日报》《郑州晚报》《开封日报》参观学习;一路留守焦作,整顿内务,联系报纸印刷事宜,做好一切办报准备工作。

1983年3月23日清晨,一支平均年龄32岁的23人采编队伍,登上开往洛阳的火车。洛阳日报社对《焦作日报》复刊给予极大支持,安排其管理层及总编室、工交部、政文部、副刊部骨干采编人员与焦作日报社派去的学习人员进行对接,传授经验。

焦作报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知识,努力提升业务技能,从《洛阳日报》到《郑州晚报》,再到《开封日报》,5天紧张的学习,大家一路取经、一路思考,收获颇丰。很快,采访—组稿—编辑—发排—出样—校对—制版—印刷,一整套现代报纸采编流程在大家脑海中清晰了。

1983年5月1日,《焦作日报》试刊号成功出版!散发着清新墨香的报纸折射出焦作报人敢为人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历久弥新。

“《焦作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党的重要宣传工具,是人民的喉舌……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完备,报纸暂时只是试刊,请广大读者给予大力支持,积极为报纸撰写稿件,并对如何办好报纸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不断改进提高,把报纸办得更好!”朴素的试刊词,表达了《焦作日报》的办报理念。

从那一天起,《焦作日报》勇立时代潮头,真实而生动地记录着“怀川日记”。

1983年10月,《焦作日报》改为周六刊;1984年1月1日,《焦作日报》正式复刊,四开四版……

望未来,唯愿更精彩。

如今,《焦作日报》创刊和复刊时的老报人不少已经去世,绝大多数已经退休。一代代报人,把心血奉献给了《焦作日报》,倾心为这座城市的进步发展鼓与呼!

看吧,新报人怀揣梦想,接力肩负起新的责任使命,在融合创新的道路上勇毅前行。

现在的焦作,已实现从黑色印象向绿色主题转变的一次重大跨越,通过提升公园服务功能,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态绿色标准,对原有公园施行拆墙透绿,在城区内见缝插绿、拆违复绿、拆违建园等方式提高绿地使用率,绿色覆盖率明显增加,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健身环境,基本实现十分钟健身圈的建设目标,提高了市民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