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2日

“这张报,是我心中的精神高地”

——访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副书记谢长虹

谢长虹讲述自己和《焦作日报》的故事。

本报记者 王梦梦 摄

深情祝福:

走近你,了解你,深爱你,离不开你。与《焦作日报》相伴的32载岁月,每一天都如沐春风、受益良多。你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心中的精神高地。在《焦作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焦作日报》与时俱进、永葆青春、蒸蒸日上,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报记者 王 颖

实习生 王 瀚

“1990年,一篇小小的‘豆腐块’让我和《焦作日报》相识,也点燃了一个青年的写作激情。”谈起与《焦作日报》相识相知的经历,焦作市人才交流中心流动党委副书记谢长虹感慨万千。

抚今追昔,心潮起伏。回顾与《焦作日报》多年的亲密交往,一幕幕难以忘怀的场景,浮现在谢长虹的脑海中。

“我当时在驻焦某部队工作,八一前夕,军地举行联谊活动,我写了一篇消息,怀着忐忑的心情送到了报社编辑部。时任一版编辑高玉璋老师热情接待了我,现场指导、修改,文章第二天就见报了。”谢长虹说,“那时候报纸版面非常有限,字字金贵,能在一版刊发很不容易!”他的言语中透着欣喜和自豪。

这一次喜出望外的经历,激发了谢长虹向《焦作日报》投稿的热情。从那之后,研读《焦作日报》并积极写稿、投稿成为他业余生活中最感兴趣、最重要的一部分。

“报纸里有我的青春。”谢长虹动情地说。在部队工作期间,他除了写一些军地联合组织活动的消息,还经常写散文、言论,用文字记录自己军旅生活的所感、所思。

那时候,每个月谢长虹都能收到来自焦作日报社的稿费取款单。他总是欢欣鼓舞地打开信封,小心地把取款单压在办公桌的玻璃下珍藏起来。“最让我珍视的不是这些稿费,是《焦作日报》对我的文章的认可,激励我在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下去,越走越远。”谢长虹说。

1994年,谢长虹从部队转业到焦作市人事局(现焦作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在人才服务岗位上一干就是2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后,读报、写作与我的工作相辅相成,一天不看报,感觉就像漏掉了金银财宝一样。”谢长虹说。

人才聚,事业兴。为了扩大我市人才政策的知晓度,引来人才、留住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能,谢长虹围绕高层次人才引进、海外人才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等主题,采写宣传报道,撰写人才工作调研报告,积极给《焦作日报》投稿。他每年在《焦作日报》的发稿量多达60余篇,提起每一篇刊发过的稿件,都如数家珍。在他办公室柜子里,一本本精心制作的报纸剪贴本,虽然已经泛黄,但被整整齐齐摆放着,十分珍视。

身在人才服务岗位,谢长虹满心想的都是引才、留才、用才的事。1997年春天,在一次到企业走访调研时,谢长虹发现市冰晶石厂(现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十分重视引进人才,时任厂长李世江求才若渴、视才如宝。为了引来人才、留住人才,企业想了很多办法。同时,人才也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和动能。

抓住这一线索后,谢长虹很快采写报道《靠人才求发展 以发展引人才 市冰晶石厂走出一条良性发展之路》《人才托起冰晶石——焦作市冰晶石厂实施人才工程纪实》等。经过《焦作日报》刊发后,焦作市冰晶石厂爱才、惜才,以人才强厂的事迹在我市企业中广为流传,激发全市众多企业到该厂学习,走人才兴企之路。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时至今日,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冰晶石厂到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创新领先的无机氟化工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人才是多氟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而《焦作日报》则是‘红娘’,把企业的人才政策宣传推介出去,为企业和人才‘牵线’。”谢长虹说。

“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可是我钟爱读《焦作日报》。因为对她有感情,办公桌上那一摞摞散发着墨香的《焦作日报》是我仰之弥高的精神高地。”谢长虹动情地说。

一张报,一生缘。谢长虹,一位用笔和人才打了多年交道的“老人才”,一位爱报、恋报的忠实读者。今天,他与《焦作日报》的故事还在继续……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