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2日

1986年6月12日

焦东小院深记忆

焦作日报社办公大楼旧址。(本报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水涛

1986年6月12日,位于山阳路56号的焦作日报社办公大楼正式投用,焦作日报人终于结束了与其他单位人员一起办公的历史,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1988年1月1日,焦作日报社印刷厂建成投产。至此,焦作日报社拥有了一个独立的院落。在这里,职工娱乐中心、单身职工宿舍、食堂、澡堂等一应俱全,办公楼同印刷车间连成一体,建筑面积将近6000平方米。

为了报社办公大楼早日建成,时任副总编辑并主持工作的秦绪常、副总编辑李介人等人可谓呕心沥血。他们无数次跑市委、市政府,找领导批钱批地;跑规划、土地等部门,督促办理相关手续;跑施工现场,督促加快工程进度。“印刷设备要买最先进的。”秦绪常对此明确要求。为此,焦作日报社派出20多人到北京学习先进的印刷技术。“我们在全省地市报率先使用激光照排和胶版印刷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和电,极大地提高了印刷质量和效率。”焦作日报社副总编辑杨双喜回忆当初,颇感自豪地说。

回忆1986年刚搬进新办公大楼的情景,时任记者部主任的柴国庆说:“坐在宽敞的办公室,看着阳光透过窗户照得桌子闪闪发光,我内心充满了喜悦。记者的工作环境改善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全天候采访的观念不能变,必须保持随时有新闻随时出动的优良作风,深入一线‘捉活鱼’,采写更多好新闻。”

诚如柴国庆所言,无论环境如何改变,新闻工作的宗旨不能改变。以搬进山阳路56号为契机,《焦作日报》一年登上一个新台阶,努力践行“权威、主流、亲民、服务”的宗旨。

1998年4月1日,焦作日报社新闻采编业务综合网络正式启用,这意味着《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告别了手写稿件、剪剪贴贴的历史,告别了使用多年的剪刀、胶水、尺子,这在《焦作日报》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焦作日报》的编辑、记者们开始使用先进的专业软件。这套采编平台系统融合信息采集、编辑制作、信息存储、多渠道信息发布于一体,能够完全满足报社新闻及办公等各种信息处理的需要,使报社的工作告别了纸与笔,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上完成新闻的写作、编辑、制作、检校。采编平台的成功建设,标志着焦作日报社开始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业进军,也为报社未来的新闻事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现代化技术基础。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时代,更是媒体传输的时代,在着力办好纸媒体的同时,《焦作日报》电子版乘着互联网发轫普及的东风,1998年11月11日,在河南省地市报中首家加盟河南报业网,从此在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看到当天的《焦作日报》。1999年12月,拥有独立域名的新闻网站——焦作新闻网(《焦作日报》电子版)开通运行。2004年5月13日,焦作正式注册网络实名。

《焦作日报》每一次华丽转身都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支撑,科技的大潮引领报社茁壮成长。1994年12月初,报社印刷厂购入首台彩色印刷机,同年12月22日,第一张彩色《焦作日报》问世。1995年,报社印刷系统告别了人工激光手动照排,实现了录入、组版、发排一体化的电脑操作。2005年到2008年,报社先后斥资1500多万元购买了3台进口高斯全彩印刷机,实现了对开大报的全彩印刷。随着印刷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焦作日报印刷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在全省各地市报印刷质量评比中,连续多年获得优质报纸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