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3日
“打开党报,看焦作、见深度”
——记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焦作市中医药学会常务副会长何银堂
退休后的何银堂依然酷爱读书看报。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深情祝福:
在我的心中,您有不可代替的位置。家中珍藏的一摞摞剪贴本,是我们之间的“情书”。“情书”里一个个散发着油墨香的铅字,书写了您陪伴我的近40年岁月。在《焦作日报》创刊65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焦作日报》办得更好、办得更精彩,祝愿焦作日报社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本报记者 梁智玲
1981年,何银堂23岁,从河南省云阳中医药学校中药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市公费医疗医院(现焦作市第五人民医院)工作。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何银堂喜欢记录发生在医院里的大事小情,他经常写一些小文章,或记事,或抒情,这个好习惯保持了多年。
因为勤学善思,对文字工作颇有领悟,何银堂在医院药房工作7年后,被调到医院党委办公室工作。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与《焦作日报》真正结缘。“至今仍记得一个小小的‘豆腐块’发表在《焦作日报》上的情形,我激动得说不出话,拿着报纸看了一遍又一遍,赶紧剪下来,写上日期贴好,那种兴奋无以言表。”时隔30余年,何银堂说起来仍很动情。
1991年,何银堂调入市卫生局办公室,专门从事信息上报、新闻报道工作。卫生系统是新闻富矿,面对更加丰富的资源,他如鱼得水,经常深入一线抓活鱼,没过多久,就凭借自己的实力打通了向《焦作日报》输送卫生系统优质稿件的“绿色通道”。他深知,这个“绿色通道”不仅是发稿通道,更是自己与《焦作日报》这份党报之间的情感交流通道。他与《焦作日报》的心更近了,情更真了。“那些年,每年发表几十篇文章成了常态,焦作日报社的李相宜、苏冰、李建设、陈作华、李笑琦等多名优秀的记者、编辑老师,都成了我的朋友,他们不厌其烦地帮我修改稿件、提炼主题,至今想起来仍难以忘怀。”何银堂说。翻开保存完好的《焦作日报》发稿剪贴本,呈现的不仅是一篇篇文章,更是一段段难忘的岁月、真挚的感情。《病人心跳停止40分钟后复苏》《小小信誉卡 杜绝乱开药》《市政府决定每年增拨专项资金百万元》《范志轩行车百里救活两条人命》《我市一百个小康村全部实行合作医疗》《制服“瘟神”的人》《160名定向学生全部到岗》《焦作市卫生系统微机应用势头好》《推进合作医疗有新招》《温县积极推广“三位一体”式沼气卫生厕所》《我市合作医疗重现生机》《细流汇聚能载船》……这些由何银堂采写、刊登在《焦作日报》上的文章,成了广大群众了解我市卫生事业发展、获取卫生健康知识的重要窗口。为了能捕捉到更多“活鱼”,挖掘到更多鲜活的素材,让群众打开党报能了解到更多卫生健康知识,何银堂在市卫生局工作期间,特别注重建立各县(市、区)、各医疗机构的通讯员队伍,通过组织专业培训、传帮带等方式,为《焦作日报》培养了一大批通讯员。这些通讯员源源不断提供来自我市卫生战线的好素材,丰富了党报的报道内容。
党报姓党,为群众说话,何银堂对此感触很深。上世纪90年代,何银堂采写的报道《沁阳市赵寨村兴办卫生院》在《焦作日报》上发表。这篇报道发出后,在全省乃至全国卫生系统引起了很大反响。随后,他又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写出了《加速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一条新路子——沁阳市赵寨村兴办卫生院的调查与思考》《农民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完善合作医疗势在必行》《浅谈乡卫生院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等一系列文章,这些文章为推进卫生体制改革,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感谢《焦作日报》,她如一扇窗,打开即可了解焦作,洞察世事,见到深度。”何银堂说。
因为喜欢,所以深爱;因为深爱,所以迷恋。在数十载职业生涯中,尽管工作岗位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焦作日报》的感情。何银堂在担任市中医管理局局长期间,与《焦作日报》联合开办了《焦作中医大讲堂》网络直播栏目,通过这一栏目,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了中医知识,了解了中医文化,进一步提高了身体素质。
如今,已退休的何银堂除每天翻看《焦作日报》,还喜欢用电脑、手机随时查阅《焦作日报》上的文章。“如今了解新闻的途径更多了,但《焦作日报》在我心中有不可取代的位置。我们的相知相伴,每一刻都值得回忆,彼时岁月中有我珍藏的火热的青春,此刻时光里有我无限憧憬的未来。”何银堂说。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