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6月23日
放心农业看焦作
本报记者 张 鹏
2021年我市遭遇的洪涝灾害有多么触目惊心,2022年焦作再创历史新高的小麦高产数据就有多么振奋人心。
在九成小麦晚播、十年冬前苗情最差的坏年景,我市有4个小麦品种亩产突破900公斤大关,均打破去年小麦高产示范田898.26公斤的全国纪录。
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2公顷小麦超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981.1公斤,较去年提高了82.84公斤。
温县在1991年成为全省第一个亩产吨粮县、连续32年保持全省小麦亩产量领先水平的基础上,今年全县25333.3公顷小麦生产又迈上新台阶,创平均亩产637.2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
放眼全市:169820公顷小麦,预计平均单产580.13公斤,总产达147.78万吨,持续保持稳产丰产态势。
开局不利,转化良好,丰收在手。特殊之年怀川大地的丰收答卷,是天赐沃土的恩泽,是精耕细作的回报,是扛稳粮食安全的担当。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嘱托的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夏粮生产,把粮食生产重任扛在肩上、挂在心上、抓在手上。去年灾情发生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秋抗灾救灾工作,并及时启动了“夺夏粮丰收”专项行动,先后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抗灾保麦播工作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小麦田间管理和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压紧压实各县(市、区)粮食生产主体责任。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先后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2.33亿元、晚播小麦促弱转壮和病虫害防治补助5841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4100万元、“一喷三防”专项资金1070万元,支持农业生产,多管齐下破局。
转化良好,各级农技部门当仁不让。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制定小麦晚播的技术指导意见、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中后期麦田管理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指导农民群众及早抓好春季麦田管理,促进苗情由弱转壮。市农林科学院组织专家团深入小麦生产一线指导服务。
转化良好,我市各地层出不穷的“乡土专家”屡建奇功。“温县在去年小麦大面积晚播、冬前三类苗占比高、苗情类型极其复杂的条件下,通过因地因苗强化田间精准管理,促使苗情升级转化持续向好,最终取得了平均亩产637公斤的新突破,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彰显了河南的新担当新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教授给予温县高度评价。
藏粮于技,破解了今年我市因水灾晚播造成的小麦生产困局,实现了转化良好,丰收在手。
实践证明,“放心农业看焦作”的根本保障,在于我市坚持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持续改善耕地质量。近年来,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增加资金投入,高标准建设一批“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全市累计投资29.37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52153.33公顷,占永久基本农田面积的94%,全省领先,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极大改善。
我市先后争取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市等5个项目,争取资金2600多万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提升基础地力。今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中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占91%,增施有机肥面积56666.67公顷,耕地土壤结构和有机质得到很大改善,耕地地力等级提升到2.82,位居全省第一。武陟县今年小麦种植面积3.66万公顷,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率达93.94%。基础地力的持续提升,为我市的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坚持实施“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战略的同时,我市不断发展壮大的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也逐渐成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