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01日
“肖本琴”寻亲——
一张地市报掀起的新闻大浪潮
本报记者 刘 靖
这是一张地市报掀起的新闻大浪潮。
历时13个月,18篇连续报道,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和《法治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妇女报》以及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全国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播发、转载本报报道,或共同参与追踪报道,只为一个目的——为“肖本琴”寻亲。
“肖本琴”是1994年被拐卖到我市修武县郇封镇的一位残疾姑娘。当年8月,被当地派出所民警和妇联干部解救出来,她耳背,口齿不清,认不了几个字,由于语言不通,为她寻找亲人的工作屡屡受挫。
然而,一切转机皆因一张地市报——《焦作日报》的介入。
“‘肖本琴’这个名字是根据她的发音猜测而来。”时任本报农业部主任王应文依然清晰地记得1994年10月23日晚,他第一次见“肖本琴”时的场景,“姑娘思乡心切,交谈中不禁放声大哭。”
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袭绕在王应文的心头。10月28日,他采写的《姑娘,我们为你找亲人》在《焦作日报》一版见报。
一篇报道引起了中央新闻媒体的关注。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通稿,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摄制组来我市作专题采访。
为尽快找到和“肖本琴”有关的线索,本报同时向贵州、云南、四川、湖南等全国40余家新闻单位发稿,许多兄弟单位及时安排刊登,共同掀起了一场寻亲浪潮。
这期间,一位到修武探亲的贵州大娘辨别出“肖本琴”的口音,并指出她家所在的大致方位。根据这条较为可信的线索,本报同中央电视台有关同志和修武县委商定,由三方组成寻亲行动小组带着“肖本琴”赴贵州寻亲。
1995年5月10日,寻亲小组会同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妇联以及《贵州日报》等有关负责人一起赴安顺寻亲,几经周折行程200多公里到达了普定县。
当“肖本琴”出现在家乡贵州省普定县猴场村时,众乡亲惊喜万分,终于与亲人团聚的“肖本琴”抱住母亲放声痛哭。原来,“肖本琴”名叫陈平琼,乳名小本琴,她家有8口人,均靠务农为生。
一时间,我市帮助“肖本琴”寻亲之举,受到了贵州省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赞扬,5月12日贵州省公安厅、贵州省妇联举行答谢会,称“肖本琴”遇上了焦作大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