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07日

硬核蓄能谋发展

——强耐新材转型升级样本观察

本报记者 孙国利

年综合利用各种固废300余万吨,是我省目前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固废综合利用量最多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下辖河南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等13家全资子公司,在全国已建成投产20个生产基地,产品覆盖全国并出口多个国家,国家级绿色工厂,河南省科技创新示范企业……

这家深耕固废的卓越企业,就是河南强耐新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强耐新材)。一家依靠敏锐嗅觉起家、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对人才孜孜以求的行业领军企业。日前,今年54岁的强耐新材创始人、董事长王文战向记者讲述了这家硬核企业的崛起之路。

新旧动能的转化,让强耐新材插上腾飞的翅膀。目前,强耐新材已然成长为专业从事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暨降碳利碳材料研发、生产与技术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新材料产业链耦合发展的国内知名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迄今为止,已在湖北、四川、山东、山西、安徽等地成立了8家生产型子公司,在全国建成了12个生产基地,形成地面、墙面、砂浆、装配式建筑、CO2深度矿化养护制建材及装备制造六大产业板块,年固废利用量400多万吨,其中在废石膏综合利用领域为国内外头部企业。

察觉固废“风口”,毅然决然“下海”。2012年,王文战辞去公职“下海”创业。“下海”之前,他一直负责土地方面工作,对土地了解很深,感情也很深。当时,他是在深刻了解固体废物一定要大规模替代天然资源使用之后才下定决心的。他说,未来这一定是个发展方向,当时只是单纯想到了这样的趋势,并没有想到国家层面后来会对这个趋势如此重视,出台了那么多的扶持政策,至于未来能走多远、能发展到什么高度,当时他心里也没数。

在最初别人做建材用煤炭、用黏土的时候,王文战就想用固体废弃物去做、去尝试,当时刚好也有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进入这个领域后,他才知道,未来空间很大,也是未来国家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说了算,定了干,再大困难也不变。强耐新材的产品,被称为变废为宝,部分还是“无中生有”。目前,历史堆存的固体废物有330亿吨以上,每年还新增30亿吨以上。随着全国上下对土地保护意识的增强,这些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了一个重要“风口”。

从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角度出发,强耐新材资源化利用,用科研创新,开发出一大批新型替代性产品。目前,建筑行业土建、装修等方面,除了钢筋强耐新材没有,其他产品都有,而且还都是资源化利用的产品,利用的资源包括二氧化碳,可完全替代地板砖、替代板材、替代家具,而且强度更高、更环保,符合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的要求。

王文战说:“我们的砂浆、自流平等产品全国垄断,放到全球,我们也是唯一一家。即便是我们的传统产品,也都比别人贵10%~20%,但最终使用之后,我们的综合成本对客户来说是最低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质量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产品零售后,也正是因为这样,即便我们的价格贵,客户还是会选择我们的产品。”

瞄准行业顶端,科技创新决不止步。短短10年,强耐新材取得如今的成就,秘诀是什么?王文战说:“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想着去做建材。我们的公司,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是做固体废弃物的高值化利用。如果要做建材,砂灰站、粉磨站等,我们早就去做了。”

不做的原因,就是要去做更有价值、更有前景、更有意义的事情。前不久,强耐新材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下一步的产学研合作,首先要加强和属地高校的合作,比如河南理工大学,有近2000名博士。强耐新材加强与河南理工大学的深度合作,去研发更新型的高科技产品。强耐新材还要做好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以培养新型的产业工人,来壮大企业的人才战略和整体实力。

从掌握行业顶尖科技来说,强耐新材会加强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合作,掌握世界最前沿的东西,包括把一些基础研究变成应用型研究。基础研究有了,但真正到大工业化生产,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强耐新材从基础研究这个“接力棒”入手,进行深入研究。所以,今年强耐新材成立了河南省碳中和应用技术研究院,开始发力。

通过人才战略,形成核心优势,强耐新材抓住了行业“牛鼻子”。王文战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不能来一点虚的,必须脚踏实地去干、去探索。这一点,自创业开始都是清晰的、明确的。就像手机行业需要掌握芯片技术一样,做固废利用也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而且始终要掌握行业发展方向,站在行业最前沿,要牵住“牛鼻子”,要不然就会受制于人,发展受到掣肘。

强耐新材不做传统建材这片“红海”里的一叶小舟,要做细分领域“小河中的大船”,就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掌握发展方向,而且是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发展才会有未来。截至目前,强耐新材拥有专兼职教授含教授级高工17人,博士12人,大专学历人员占37%,硕士及以上学历占12%。

“我们需要低调,实力还需要提升。”王文战说。一些从事类似事业的企业发展并不好,甚至倒闭,强耐新材的发展却是独树一帜,其原因就在于抓住“风口”,坚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走绿色发展之路。

强耐新材发展到现在这个地步,主要经验就是打造两个模式:从区域来讲,打造焦作模式,为什么?焦作是重工业城市,各种固废品类相对齐全,包括二氧化碳,那么强耐新材就专心把焦作打造成无废城市;按照行业来讲,比如洛阳市、天津市或其他地方,你有什么固废,我来帮助你解决什么固废,这是未来强耐新材要做的,其可以提供订单式服务。

未来,强耐新材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生态目标,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作出这个细分领域、这个行业应有的贡献。王文战说:“强耐新材承担国家‘十二五’时,国家还没有提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这些废石膏的综合利用,我们就开始做了,我们承担国家‘十三五’二氧化碳协同固废,制备固碳产品的时候,国家还没有提出实现‘双碳’目标的时候,强耐新材也开始做了。”

王文战说:“强耐新材的发展目标,是50亿元到100亿元的利润,还不是产值,为什么有这样的信心?他们的产品成本占比是多少?是零成本或负成本,他们的税收是优惠的,10%左右。这些废渣的处理,客户是需要给我们支付费用的,二氧化碳利用也一样,包括为客户节省的环保税等,都是盈利渠道,我们不烧煤,用电量也很少,你说我们的成本有啥?”

“有了这些核心优势,对于这些固废固碳项目,对我们是很有利的,因为我们去涉足一些项目时还有自己的原则:首先要控股,其次我们不出钱,所有土地等投资都是客户方面承担,然后我们才会去做,去包销产品,利润分成。”王文战说,“下一步,还有一些省外地方邀请我们去做固碳项目。”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强耐新材从荜路蓝缕中走来,用创新铺就了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底色,让企业的蝶变与产业转型升级赋能融合。这底色的背后是强耐新材走出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山之路”,王文战用科技的力量撬动企业发展,用绿色环保引领转型升级,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个企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这些是必不可少的,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得更长远,走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