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07月28日

金融“活水”助力乡村振兴提速

本报记者 杜 玲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金融服务在乡村振兴领域的重要性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金融“活水”畅流,才能有力助农振兴。而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关键在于构建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今年年初以来,市金融工作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决策部署,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力度,全力打造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撬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投入到乡村振兴中。

强化金融扶持 “贷”动乡村振兴

该局加大金融帮扶政策宣传力度,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方式,为脱贫户灵活办理脱贫人口小额信贷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脱贫户、边缘户做到应贷尽贷;组织金融机构通过电话联系、上门走访和线上对接等方式,主动对接辖区内农产品加工公司、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涉农企业,了解企业资金需求,给予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精准扶贫企业贷款投放力度,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供资金支持。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当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3852.73万元,新增贷款户数1798户;当年新增贷款户均额度2.14万元,当年新增贷款户贷率11.29%。精准扶贫企业贷款当年帮扶企业13家,历年累计帮扶企业64家;当年新增精准扶贫企业贷款8402万元,全市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企业贷款70422.3万元;当年新增帮扶户数1430户,历年累计帮扶户数5656户;帮扶率33.47%。

优化“四个体系” 提升服务能力

该局强化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我市有脱贫攻坚任务的8个县(市、区)基本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强化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我市开展扶贫小额信贷的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等主责银行,实现对8个县(市、区)分片包干全覆盖;强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各县(市、区)均已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设立了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金;强化产业支撑体系建设,8个县(市、区)根据各自特色优势产业,结合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探索创新适合本地区的金融扶贫模式,围绕特色农业、光伏发电、生态旅游等产业扶贫项目,共确立带贫企业43家、带贫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

加大涉农金融支持 赋能乡村振兴

该局指导银行机构进一步下沉服务,提升金融服务“三农”效能,全力支持乡村振兴。截至目前,全市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874.5亿元,较年初增加38.84亿元,同比增速4.65%;创新开发20余款涉农金融产品,有力支持了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发挥保险保障作用。全市各保险机构为13.55万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23.52亿元,向10594户次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903.23万元。今年承保粮食作物小麦11.34公顷,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覆盖面稳步提升;各保险机构开展“四大怀药”“优质果蔬”为主的特色农业保险,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加快推进普惠保险业务发展,各保险机构针对乡村振兴实际进行差异化产品创新,开发面向农村地区、适合当地实际的普惠保险产品,加大特殊人群风险保障力度,重点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群体倾斜保险资源。

金融送下乡 服务更贴心

为了让更多企业便捷获得金融产品、享受金融扶贫政策,该局组织各县金融工作局、相关金融扶贫主办银行开展金融扶贫政策宣传,为脱贫户及时享受政策创造良好条件;将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编撰的《河南省企业融资服务产品手册》《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支持政策汇编》电子版发送给涉农企业,编印《万人助万企融资服务手册》《防汛救灾专项金融产品手册》向涉农企业发放;组织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中原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全市宣传银行惠农金融政策,为农民宣讲金融知识,帮助农民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