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02日
热血激荡山门河畔
——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访红色西村
位于黑岩村的修博武中心县委旧址。
位于金岭坡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
韩满常向记者介绍韩秩吾旧居。
位于艾曲村的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筹备地。
红色文化采风小分队在当阳峪听老革命孟庆同讲述革命故事。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王玮萱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汽车像蛇一样在蜿蜒的山路上扭来扭去,坐车的人都被“扭”晕了。更何况,他们曾在如此的山林间冒死迂回旋转。
在葡萄峪的沟底集结,从磨石坡的土窑出发,在黑岩村的山坳里开会,在虎路峪的土岭上振臂一呼……他们的心能装下太阳,虽然穿着破烂的草鞋、踩着扎脚的乱石,但顺着河底摸爬着也能来到金岭坡、裴庄、桃园,由此翻山,抵达抗战根据地山西陵川。
修武县西村乡有108个自然村,村村都有红色故事。若非走上一遭,你无法深刻地感受到,那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红色江山。
山门河,发源山西陵川县夺火乡郑山河,深深浅浅,流经西村乡全境。它与南太行的石山傲骨辉映成章,在西村乡勾勒了峪、沟、坡、岭、洞、涧等多类地貌。红色土壤孕育红色英雄,英雄鲜红的热血又洒满了这里的沟沟坎坎。
八一至,缅怀英雄,激励岁月。
近日,在西村乡红色文化研究者郑乃谦的引领下,由市老促会工作人员、市军史专家、本报记者组成的怀川红色文化采风小分队再次出发。先至当阳峪,又到圪料返,再访磨石坡,深探葡萄峪,勾回黑岩村,登上金岭坡,回望虎路峪,落脚大南坡,深度访问“焦作小延安”——西村乡的红色文化。
奋起,1938!
磨石坡窑洞里的微光
1938年2月,修武沦陷。
此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修武县西村乡磨石坡村、黑岩村、大东村的革命群众,在黑暗中点燃微光。
走进磨石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通石碑。石碑是村民为当时的修武县农会主席赵同孝所立,赵同孝父子为革命壮烈牺牲。为表敬意,村民为赵同孝立碑,并将其立于磨石坡的制高点。
紧挨石碑,便是革命烈士韩秩吾的旧居。旧居为一座土木结构的两层小楼,有东西厢房,掩映在翠竹间,十分隐蔽。
与多数院落不同,韩秩吾烈士旧居竟然有两个院门。其侄孙韩满常介绍,原本这座院子也是一个门,为了便于与房后的四口窑洞沟通,又开了一个门。
1938年2月,修武县城沦陷后,中共地下党员、中福煤矿公司电气股主任程明升接受北方局军委书记朱瑞的紧急指示,到磨石坡村,在焦作扶轮小学校长韩秩吾家中组建了抗日队伍。随后又以这些代表为骨干,成立了道清抗日游击队。
与此同时,党带领革命群众正在磨石坡、修武西村乡艾曲村、大东村等筹备抗日民族政府。同年3月,我省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大东村正式成立。
在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下,道清游击队由最初的20多人,迅速发展至1000余人,在抗日斗争中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95师作战,以及后来太行八路军129师386旅陈赓部队在道清铁路沿线开展的大破坏行动,用卓越的战绩,成了太行山上的战鹰。
1938年初春,乍暖还寒时,韩秩吾旧居燃起了豫西北地区的抗日烽火。
谈起红色家史,韩满常的情感总是难以抑制。他说,韩秩吾一家都是英雄,他的大哥负责交通联络,二哥负责筹集粮草。在艰苦的岁月里,兄弟三人携手革命,演绎了一段佳话。
韩满常说,村民曾在院中挖出手枪、步枪、铁灯、桃木公章等革命文物,可惜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
韩满常说,这处房子后原有四口窑洞,陈赓将军曾带队在此驻扎,执行破坏道清铁路线任务。一次,陈赓部队完成任务后被日军发现,日军追至山前,突遇大雨,不敢上前。而窑洞也在这场大雨中被冲毁,他们便将队伍向北转移至大东村。
在去往艾曲村的路上,路过洞湾村。郑乃谦介绍,国民党95师曾驻扎在这里,与我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共同抗日。一次,在山区群众的掩护下,我军将在战场中受伤的国民党95师500名战士安全送到后方。为表谢意,国民党95师师长罗奇特向我军赠送了一顶机枪,这是统一战线时期国共合作的一段佳话。
战斗,1943!
西村儿女筑起太行丰碑
1943年,西村乡迎来红色革命的又一个高潮。
1938年年底,许河事件发生后,仅存的革命队伍隐蔽葡萄峪,后经蚕坪、茶棚等村,由金岭坡抵达抗日根据地陵川。1943年,陵川抗日根据地又在金岭坡村组建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
此时,西村儿女的革命热情十分高涨,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在金岭坡村,村党支部书记原明慧带领记者来到一处石头房前,这就是当年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原明慧介绍,这处办公地点直至上世纪90年代仍在使用。
1943年后,金岭坡村兴起了参军热,原明慧的父亲原长海也就在这个时候参军。原长海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淮海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是从上甘岭上走下来的老兵。
当阳峪村92岁的老革命孟庆同、圪料返村97岁的老革命李广顺也是在此时加入了革命队伍。
孟庆同老人的胸前挂满纪念章。1950年,刚刚走下解放战争战场的他,又从天津出发,作为第一批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投入到抗美援朝战争中。
他清晰地记得,当部队到达鸭绿江畔时,鸭绿江大桥已被美军拦腰炸毁。可志愿军战士不怕困难、各显神通,扒着残破的桥体过了河。战斗中,战士们的双脚被冻坏了,还不敢拿火烤,一烤就化了。班长找来一堆稻草,围在战士们的脚边,慢慢暖。他的脚也是那时候冻坏的。
年近百岁,李广顺老人仍然记得解放沁阳城的情景。他回忆,1945年10月,八路军遭到了沁阳有名的匪军李端章的疯狂抵抗。为了炸掉城墙,战士们先是围而不打,在城墙根儿挖地道放置炸药,试图炸出一道口子,可每放一次总会被敌人推出来一次,加上沁阳城的城墙十分坚固,这次战斗竟持续至1945年11月。
车子弯弯绕绕来到大山深处的葡萄峪,住在此处77岁的吴良庆讲述了老父亲吴元甲的故事。他说,1943年,老父亲吴元甲参军后,在解放沁阳城时受伤。不仅如此,在解放战争中,吴元甲兄弟三人全是伤残军人,他的五个舅舅全部壮烈牺牲。他说,葡萄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山村,而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竟有20多名烈士。
这时,郑乃谦介绍,据初步统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有160余位西村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西村乡更是涌现出了郑传吉、赵林、赵根顺、赵桐林、郭世秀、郭贵生、郭随安、王印堂等多位战斗英雄。
热血厚土,是英雄用鲜血染红。在西村,伟大的英雄让这方天地变得与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