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0日
竭尽余泽润乡邻
——记温县“兄弟书屋”管理员王梦醒
本报记者 王静锋 张 冬
7月的一场雨后,碧空如洗,葱绿的树木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清爽,蝉鸣声响成一片,像夏日的伴奏曲。和着这曲子的,是一阵高亢的人声。
“欢迎来到安乐寨兄弟书屋!兄弟书屋是由国家著名经济学家王梦奎、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和焦作大学教授王梦周三兄弟把祖上的老宅捐赠出来而创建的。”
这位正在为来人讲解的老人,就是王梦醒,今年已75岁。自退休后,他一直不忘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此发挥余热,如今已是整整15个年头。
王梦醒是兄弟书屋的管理员,也是讲解员。15年来,他已和这座发挥着育人作用的书屋融为一体,用余泽灌溉着年轻的花朵。
独木不成林。具有悠久历史的温县,一直传承着乐教的好传统,从春秋时期子夏讲学,到抗战时期的南贾师资训练所,再到如今的兄弟书屋,无不展现着教育的传承力量。一批批的人才从温县走出,到广阔的山川大地施展才华、建设祖国。
捐献祖屋做书屋的王梦奎就是温县的名人之一。王梦奎曾任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他多次参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主持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重要课题研究,是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智囊。
温县出人才,并不偶然,为什么?听了王梦醒与兄弟书屋的故事你就会明白。
时间回拨到2007年,刚刚从温县人大常委会农财委主任位置上退休的王梦醒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是留在县城安享天伦之乐,还是回乡筹建兄弟书屋。
当时,王梦奎、王梦恕、王梦周决定捐献老宅充当书屋,以供乡邻充电学习之用。安乐寨村党支部书记杨成祖得知王梦醒退休,多次找他商谈,想让他回乡负责筹建、管理兄弟书屋。最终,王梦醒决定舍小家为大家,参与兄弟书屋的筹建和管理。
万事开头难。筹建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资金问题,老宅子因兵燹灾荒、无人居住等原因,只剩下两座土坯房。要建书屋,堂屋需要修缮,厢房需要修缮,院落也需要修整。
资金从哪来?王梦醒向上申请资金,最终批复资金20万元,用于书屋建设。
紧接着,书屋的资料收集也提上了日程。安乐寨村近现代都走出了哪些名人?他们有什么事迹和贡献?有没有这些名人的珍贵照片?
为了激发参观者的学习热情、展示书屋育人作用,王梦醒在书屋开辟栏目,集萃安乐寨村近现代名人刻苦读书、励志成才的精彩故事。他想尽一切办法全力收集,先是让村里的年轻人通过网络搜索查找线索,圈定大致的内容;其次是到县里党史和档案部门收集资料,印证网络资料的真实性。
此外,为进一步丰富内容,他还登门拜访各位名人的后人,深入挖掘人物身上的故事。有些名人的后人已搬迁出村子,他百方寻访,历经多次才最终找到。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各项资料从无到有,不仅充实了王梦奎、王梦恕的事迹展览室,还开辟了名人展、两晋文化展、安乐寨村历史资料展等栏目。
这些珍贵和丰富的资料都是王梦醒东奔西走,一步一个脚印换来的。
书屋的作用是育人。筹建之初,王梦奎、王梦恕、王梦周三人捐赠了大量的书籍。后来,捐赠书籍成了安乐寨村及周边人的自发行为。最终,兄弟书屋共募集到了2万册图书,涵盖文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科学等多种学科。
有了书籍,有了展览资料,书屋开起来了。这时,又一个难题出现在面前。如何讲解才能吸引人、才能感召人,才能真正发挥出书屋的育人作用?收集、整理、撰写、修改……反反复复、一次又一次,凝结着王梦醒心血的讲解词最终出炉。
“为什么说安乐寨村文化底蕴厚重呢?新中国成立前我们村考入高等学府的有4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考入各类大学的大学生就有320人,其中清华北大10人,博士生、硕士生46人。”每次讲解,王梦醒都声音洪亮,带着对党的感恩之情,带着对家乡的炙热感情,带着对后辈的拳拳之情。
在这个黄河北岸的安乐寨村,王梦醒爽朗的讲解声一次次回响在兄弟书屋上空,他的精神也感召着来此借书、看书的人。招贤村的王文杰到书屋借阅书籍,了解了王梦恕院士的事迹后,暗下决心,想要献身铁道事业,2013年如愿考上了石家庄铁道学院;护庄村的姬赛霜去书屋看书,总会尽最大程度汲取营养,薄一些的尽量当场看完,厚一些的借回家再看,最终她考取了中央财经大学。
十里八乡来此借书、看书的人总是络绎不绝,只要有人,书屋就要开着,有时晚上6时客人还未走,有时中午用餐就来人了。要是遇到家里有事,刚出去,事情还未办,就接到通知立马返回。俨然,兄弟书屋成了王梦醒的“家”,他不仅在这里上班,更是在这里生活。
如今,兄弟书屋依然迎来送往,用它丰富的营养滋润着渴望获取知识的人。在今年7月15日温县举办的“五星”支部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项目建设观摩活动中,兄弟书屋还代表招贤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王梦醒也尝试着通过在兄弟书屋举办座谈交流等活动,让这里的育人效能发挥最大作用。王梦醒和兄弟书屋的故事,就是“温县必然出人才”的有力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