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8月10日
“仁义胡同”传佳话 古老故事劝街坊
本报记者 杨 帆
本报通讯员 都屏君
8月8日,记者在沁阳市司法局了解到,该局怀庆司法所情、理、法相结合,以古老故事《仁义胡同》为切入点,成功调解两起宅基地纠纷案件,受到了辖区群众的好评。
相传,明朝嘉靖年间,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人何瑭在京为官,其女儿家因宅院共用院墙纠纷跟邻居打官司,随写信给父亲想让何瑭给河内县衙打个招呼。何瑭收到信后立即回书一封,信中写了一首诗:千里捎信为一墙,让他一墙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何瑭女儿收到回信,被父亲的大仁大义所感动,主动将院墙向院内挪了一墙宽。邻居知道后也让出了一墙宽的地,两家互让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两家之间形成的一条胡同,被称为“仁义胡同”。
怀庆辖区的张某和任某既是姑舅兄弟,又是邻居,两家共用一条下水道。今年年初,张某因盖房拆除了任某位于两家共用夹道里的厕所顶棚,引起了任某不满。任某就将张某的下水道用水泥封堵,不让其排水。两家大吵大闹来到怀庆司法所申请调解。所长庞娟立即结合怀庆派出所和社区干部到现场勘察,认为这是一起常见的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案,除了给双方普及《民法典》中的有关法律知识外,重点还从情和理的角度感化当事人。于是调解员把双方约到司法所面对面调解,给他们讲了《仁义胡同》的故事,然后进行劝解,邻里之间以和为贵,况且你们还是亲戚关系,更应该互相忍让,这样该多好!一番劝导,兄弟俩幡然醒悟。张某答应立即恢复任某的厕所顶棚,任某也答应立即清理张某的下水道。双方当面签下和解协议,握手言和。
无独有偶,怀庆街道合作街的王家和刘家是邻居,共用一条一米多宽的胡同作为后门的临时出路。今年王家要盖房占用该胡同,刘家以此胡同为两家共有为由阻挠王家施工。两家争执不下,双双来到司法所申请调解。调解员依然先给他们讲何瑭规劝女儿的故事,然后进行劝解:“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能叫心宽不叫屋宽。作为邻居,只有互帮互助,互忍互让才能和谐相处。遇到这种纠纷,让他一墙又何妨?”两家人都感觉调解员说得有道理,当场分别表示愿意让步。最后,王家主动补偿刘家2万元,刘家同意王家占用此胡同。
怀庆司法所适时运用传统文化,结合情、理和法,成功调解两起宅基地纠纷,一时被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