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示范区 七稳作保障压舱石更实 六好促发展定盘星更准 十问提能力助推器更强
本报记者 郭树勋
7月30日上午,示范区举行焦作国家高新区“以企招商”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现场集中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269亿元。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摄
“三个一批”项目建设奠基现场。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摄
沁泉湖公园。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核心提示
一望无际的田野,满目青翠,瓜果飘香;科创园区,创新不断;工业园区,如火如荼;城区繁花似锦,乡村如诗如画……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奋进。如今的示范区,已经站在新的起点,正处于加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引擎持续发力,城乡建设突飞猛进,民生福祉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25311”远景目标正一步步走来。
特别是今年年初以来,面对超出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面对防汛度汛、疫情防控、安全稳定多线作战的复杂局面,全区上下紧紧围绕“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七稳”作保障压舱石更实,“六好”促发展定盘星更准,“十问”提能力助推器更强,出重彩,结硕果:
防住了疫情。示范区经受住了突发疫情的考验,成功应对全国各地点多面广频发的疫情输入风险,继续保持了疫情“零输入、零反弹”,牢牢守住了焦作城区的“南大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一轮轮的大实战大练兵中,核酸检测能力、流调溯源能力、转运隔离能力等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具备了全天24小时完成一轮区域核酸检测的能力,隔离房间储备超过省定标准。
保障了运行。示范区保基本民生、保运转硬任务得到较好落实,民生事业持续发展。六项主要经济指标中,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基本与全市持平外,其他五项指标均高于全市水平,经济增长总体达到预期。
弥补了短板。示范区创新动能有所增强,焦作市产业技术科学院、焦作智慧岛等成功落户;国家“双创”载体建设高分通过科技部验收,全额获得第三批支持资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67.3%,居全市首位;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等科技综合体加快建设,明年将全部建成投用;明仁、天宝与高校合作共建的实验室投入运行,具备场所、设备、中试等服务功能,明仁实验室研发的12款新产品成功在中试基地转化并推向市场。产业转型加快。50个“四化改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项目完成投资33.9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64.1%;重点监测的40家企业克服疫情冲击影响,产值、税收同比增长11%和5.9%;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家,累计达16家,数量居全市第二位。签约引进了天宝超硬材料智慧谷、中原智慧应急安全产业基地、卓立新材料产业园、细胞生物技术与转化医学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超硬材料智慧谷项目总投资20亿元,全面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卓立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5亿元。这两个项目的建设,将对打造100亿元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有力支撑。更加重视“里子”工程建设,投入资金超1亿元,实施了一大批防洪排涝工程,城市防汛排涝能力极大提升。全力以赴、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工作,经受住了7月份以来6次较大降雨的考验。
推进了建设。神州路西延、民主路跨大沙河桥、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整体推进顺利。
保障了平稳。在全市率先制定《安全生产职责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行业监管部门的管理责任、企业的主体责任。自建房、城中村、燃气、施工、消防、食品安全、有限空间作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秩序进一步规范,全区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事故。以“三零”创建、“五星”支部创建为抓手,加强平安法治建设,创建“三零”村(社区)90个、企事业单位277个,达标率分别达83.33%、93%。抓早抓小防范风险隐患,问题楼盘、企业破产等重大风险整体平稳可控。
七稳作保障压舱石更实
蒙牛5G智慧工厂。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厦工机械制造车间。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名仁苏打水生产线。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科瑞森机械制造。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天宝桓祥生产车间。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是“稳”,“稳”才有“进”的基础和可能。
经济发展要稳。示范区稳定经济运行要在抓监测、抓调度、抓入库上下功夫,在抓谋划、抓落地、抓开工上下功夫,特别是“三个一批”项目、省市重点项目,优先保障要素,加大支持力度,及时解决问题,抓住项目施工黄金期,推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有力支撑固定资产投资;要紧盯项目谋划,对在库的20个重大项目,确保各项目尤其是专项债项目按期入库。壮大主导产业要在抓企业培育、抓政策落实、抓纾困帮扶上下功夫。要深入实施“四转”培育工程,建立“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纵深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突出抓好产业项目建设,加快推进50个“四化”改造项目。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要在招商引资、政策扶持、营造环境上下功夫。推进城市建设要在抓规划引领、抓城市更新、抓功能完善上下功夫。要抓住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窗口期,启动迎宾路和大沙河“十字区域”的城市设计和新产业功能区的规划设计工作;要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强力推进灾后重建工程、重点城建工程,抓住政策机遇推动11个灾后重建能力提升工程尽快开工建设,推动民主路南延及跨大沙河桥、神州路西延、山阳河连通等重点工程按既定节点建成达效、通车通水。增进民生福祉要在抓“五星”支部创建、抓民生实事、抓生态环保上下功夫。要以打好“五场战役”为引领,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加快重点民生实事办理进度,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改善营商环境要在对标先进、以评促改、优化提升上下功夫。方案要再细化、标准要再提高、问题要再聚焦、落实要再加码、服务要再精准。
疫情防控要稳。要保持警惕“防”,提升能力“防”,紧盯重点“防”,强化宣传“防”,真督实查“防”,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真正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安全生产要稳。严格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全力维护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抓好“十五条硬措施”落地见效,抓好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监管,严防悲剧发生。
信访形势要稳。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投入足够精力、下足够功夫,坚持控新治旧,集中力量做好信访工作,全力化解信访积案,努力实现“五个不发生”的目标,确保信访形势总体稳定。要高位推动、强化责任,区分性质、分类施策,协调联动,合力攻坚,跟踪问效,严格奖惩,确保信访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防汛度汛要稳。要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防汛工作决策部署,深刻吸取郑州“7·20”事故灾害教训,牢牢把握不发生群死群伤底线的防汛工作“金标准”,认真落实各项防汛度汛应对措施,进一步保持清醒头脑,巩固工程建设成果,提高应急保障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基层和市民避险自救教育。
社会治安要稳。要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强化社会治安管理,着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全力以赴保障公共安全。滚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结合“三零”创建、“平安法治星”创建、“六防六促”、城乡基层治理“六大行动”等工作抓手,扎实推进党员联户、网格管理,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作用,建立矛盾纠纷一站式、多元化解决机制和心理疏导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日常排查,全方位排查起底、化解清除不安全不稳定的风险点,最大限度把各类风险和矛盾问题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巩固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成果,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网络舆情要稳。要明确责任,完善机制,妥善应对,坚定信心,迎难而上,依靠顽强斗争开创事业发展新天地,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六好促发展定盘星更准
示范区新河疏浚应急度汛工程李万街道段迎宾路桥。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示范区新河疏浚应急度汛工程文昌街道孙村新河桥。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示范区新河疏浚应急度汛工程文苑街道段。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山阳路示范区段绿化工程。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示范区生态广场。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示范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研发经费强度达2.5%以上,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协调同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进出口总额保持平稳增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节能减排、CPI涨幅等完成市控目标任务。
防范好各类风险。继续防好疫情输入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安全生产风险、意识形态风险、社会稳定风险。扎实推进城乡基层治理“六大行动”,建好用好“全科网格”“民呼必应”平台。以“六防六促”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
调度好经济运行。深入开展“三个一批”扩增量,专班推进291个区重点项目;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优存量,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退税降费、融资支持、用工服务等一揽子惠企助企政策;深入开展“四转工程”筑根基,实施“个转企、小转规、规转股、股转市”工程;深入开展“三大改造”促转型,实施产业类项目151个,其中包括制造业项目60个、服务业项目91个;深入开展“引金入区”添活力,力争引进金融及类金融机构5家,落地基金规模达63亿元。
增强好创新动能。强化火炬中心高新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挥棒”作用,紧盯5个一级指标、46个二级指标,分解任务、压实责任,全力推动高新区争先进位。培育创新型经济。吸引商务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总部结算等高成长服务业向楼宇集聚,力争新入驻企业100家。壮大创新型主体,力争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量保持增长,新培育“专精特新”企业5家。打造创新型平台。持续推进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创基智谷、中德科技园等6个科技园区建设,到明年形成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引育创新型人才。实施“怀川英才计划”,柔性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200人以上和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0个以上。
推进好城乡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围绕大沙河与迎宾路这个十字轴架,通过高水准城市设计、标志性建筑打造,扮靓焦作城区“南大门”。安全城市建设。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强力推进总投资7.03亿元的45个灾后重建项目,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重点工程推进。强力推进总投资4.9亿元的22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完善中心城区路网。在乡村重点打好“五场战役”,即耕地保护持久战、乡村产业攻坚战、集体产权保卫战、村级收入清零歼灭战、人居环境整治速决战。
服务好民生事业。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扛牢增加就业责任,提升教育卫生工作质效,巩固社会保障水平,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提供好工作保障。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开发区改革,完成开发区整合,全面推行“三化三制”“管委会+公司”改革。提升要素保障能力。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常态化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有诉即办”,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实现建设工程全流程审批时间不超过60天,逐步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筑牢廉洁自律防线。
十问提能力助推器更强
中原工业设计城展厅。 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新材料产业研究成果展。本报记者 刘金元 摄
奶牛饲养基地。 本报记者 赵耀东 摄
示范区在“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中,向全区党员干部提出了作风建设“十问”,直指党员干部的能力弱项、作风短板:
一问是否存在不讲党性、漠视群众,不知敬畏、不懂感恩的问题;二问是否存在不善学习、不会谋划,思想保守、得过且过的问题;三问是否存在不论是非、我行我素,没有原则、常充“好人”的问题;四问是否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怕担风险、庸懒散拖的问题;五问是否存在不顾大局、本位至上,接受任务先讲条件的问题;六问是否存在不推不动、效率低下,心中无责、尸位素餐的问题;七问是否存在不重修为、以权自居,领导无方、队伍涣散的问题;八问是否存在不守规矩、吃拿卡要,小贪小腐、败坏环境的问题;九问是否存在不想工作、随波逐流,混天度日、干哪算哪的问题;十问是否存在不思进取、自由散漫,说多干少、甘当看客的问题。
围绕作风建设“十问”开展大研讨。示范区坚持组织动员全覆盖、查摆反思全覆盖、整改落实全覆盖,做到见人见事、见思想、见精神、见行动,确保大研讨活动延伸到每一家单位、每一个科室、每一名党员干部。
围绕“三级倡树”开展大比武。示范区对照市委争当“四型”干部的要求,在区领导班子成员中倡树“学研致用、创新进取、担当奉献、实干为民”的作风;在科级干部中倡树“勤思善谋、务实重干、高效协同、追求卓越”的作风;在一般干部中倡树“常学善思、爱岗敬业、遵规守纪、争先创优”的作风。同时,在全区干部中倡导开展“五个一”活动,即每人每年坚持一项运动、改正一个缺点、学会一项技能、研读一部经典、突破一项极限。集小成为大成、积跬步至千里。在增强能力、改进作风的同时,锻炼好身体、提升好修为、历练好素质,为更好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围绕“一个目标”开展大竞赛。示范区围绕“高新区继续争先进位、示范区巩固保持荣誉”的目标,强化结果导向和答卷意识,通过结果检验发展质量,检验整改成效,检验作风建设成果。
“十问”提能力强联动效应,强专业能力,党员干部统一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增长了才干,政治素养、能力本领都有了提高,增强了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底气。强载体创设,围绕“十大战略”“两清单一台账”、全市重点工作任务建立民生实事等清单台账,细化措施,明确责任,形成重点工作任务清单30项;承担市委、市政府领导分管领域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任务清单14项;承担2022年度民生实事工作清单10条(项);活动直接推动解决民生问题台账5项。结合市委巡察整改,对标对标,深挖细查,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推动干部能力不断提升、作风不断转变,持续巩固活动成果。
“十问”创新提升发展质效,对标省、市“十大战略”等重点任务,落子布局,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跨越突破。致力创新驱动,释放新动能;致力“项目为王”,强化新支撑;致力改革破题,激发新活力;致力城乡建设,焕发新面貌;致力“稳”字当头,守牢基本盘,全区没有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全区干部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