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19日
示范区科创局
科技赋能 创新潮涌
核心提示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郜静静
非凡十年,科创第一。焦作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科技综合体作为培育“三新”经济、集聚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狠抓建设、管理、运营三个关键环节,着力打造更具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研发经济等创新业态,加快集聚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科技金融等服务机构,持续优化创业孵化生态,全面赋能产业发展,为全区新旧动能转化、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增活力、添动力,全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目前,全区拥有科技综合体6个,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已建成41.8万平方米;拥有省级以上孵化载体9家,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尤其是名仁名创众创空间为焦作市首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数量居全市第一位,入驻企业(团队)800余个,年纳税近2亿元。
征途风正劲,扬帆再起航。站在新起点,焦作高新区必将出重彩结硕果。
中方检测(河南)综合实验室。
瑞庆发动机生产线。
中方检测实验室。
浪潮大数据。
(本栏照片均由示范区科创局提供)
创客空间。
实验中心。
卓力模实验中心。
高点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以建设“科技+人才+产业+生活”的创新板块为目标,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迎宾路、中原路、世纪路两侧等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选择价值最高、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地块,高标准规划建设了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科技总部新城、创基智谷、中德产业园等6个功能层次分明、支撑作用明显、创新链条完整、特色优势鲜明的科技综合体,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科技企业培育、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全链条培育孵化创新创业机制。二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了《关于支持河南理工大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焦作高新区“十四五”创新型企业培育攻坚方案》等含金量高的科技支持政策,设立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注资3000万元组建了全市首家科技创新投资公司,各类创新创业政策向科技综合体重点倾斜,促进科技综合体加快建设和发展。三是拓宽融资渠道。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银行贷款、专项债、工程总承包+融资(EPC+F)等多种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更加注重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科技产业综合体建设的投入力度,多种渠道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高标管理,推进特色发展。一是特色化发展。为避免科技综合体同质化,不断加强科技综合体的统一规划管理,初步形成了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理工大学科技园与工业设计城融合发展,重点服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发展“设计+科技”,链接教育装备、文化创意等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园重点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检验检测等新兴服务业;创业服务中心是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提升增值服务能力,培育孵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总部新城重点发展楼宇经济,吸引总部企业入驻,打造集总部办公、生活配套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区;创基智谷重点依托佰利联在钛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势,汇聚行业领军人才,建设钛锆新材料的重要研发和技术输出基地;中德科技园重点建立共享空间平台及运营服务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培育孵化等一站式服务。二是市场化运营。坚持市场化运营和政策性扶持相结合,引进广东同天公司对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中原工业设计城进行市场化运营,配备专业管理服务团队,以创新创业者需求为导向,为入驻企业、团队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各科技综合体积极引入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聘请专业化导师、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不断为园区在孵企业提供专业辅导,对接各类资源,助推科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三是精细化考核。加强对科技产业综合体的监管、考核,将人才团队及研发机构引进、技术成果推广、科技型企业培育、投入产出效益等重点指标分解到各个综合体,分年度明确任务,形成有进有出、有奖有罚的动态管理机制。
高效服务,强化运营成效。一是集聚各类平台。将科技综合体作为承接公共技术研发平台、研发机构、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类综合性、专业性服务机构的主平台,目前共进驻中原银行科技支行、智慧金服公司、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示范区行政服务大厅等各类服务机构70余家。二是引进各类人才。以科技综合体、重点工业企业为纽带,柔性引进行业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目前共引进牛济泰、郑锦华、张传虎等高层次人才(团队)30余个,获批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32个,开拓了集智创新、便捷创业的新途径。三是深化校地融合。按照“政府引导、校地共建、市场运作”的模式,与河南理工大学共建大学科技园。目前,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成功创建省级大学科技园、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正在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已入驻企业中,由理工大学师生创办或参与的达20余家;辖区80%以上的工业企业与河南理工大学保持常态合作,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就地就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