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9月30日
沁阳市
“五策亮星”工程创新推动“五星”支部创建
本报记者 郭树勋 本报通讯员 孟腾飞
重温入党誓词。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党建引领,产业振兴。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抗击疫情的先锋堡垒。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村情村史馆也是党员教育基地。
特色产业富农家。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宜居宜业。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杨 帆 摄
在党建综合体,孩子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
核心提示
“五星”支部创建工作启动以来,沁阳市将其作为“一把手”工程,坚持“党委推动、支部带动、党员先动、党群联动”四大机制,创新实施“五策亮星”工程,强力推动创建工作做细做实。
“三项机制”创新 擦亮“支部过硬星”
“积分银行、五星超市”聚人气。结合党员积分量化管理,以党支部为单位成立“积分银行”,围绕党员履行义务、参与组织生活、发挥先锋作用等方面,对每名党员进行量化积分,积分可在“五星超市”里兑换适值物品。按照基础分、履职分、扣减分三大类细化积分事项与相应分值,根据“储蓄”细则,进行“正负清单加减法”积分动态调整。通过“一月一登记、一季一兑换、一年一评比”,激励党员在环境整治、疫情防控、垃圾分类、纠纷调解、文明创建等基层治理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形成了“抓党员、带群众、聚民心”的良性互动。
“民呼必应、党员联户”连民心。探索开发“民呼必应、党员联户”APP智慧平台,对群众“随手拍”反映的问题,联户党员在平台上看到后立即“接单”,并在第一时间赶到群众身边,及时答疑解惑、协调解决问题。群众“点单”反映的问题,如果联户党员解决不了,智慧平台会依次逐级向村(居)干部、乡镇干部和联系分包乡镇的市领导“派单”,直至群众反映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截至9月底,该市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件共74568件、已办结69702件、正在办理4866件。
“五星党员、十星农户”树导向。以“五星”党员、“十星”农户评选为重点,引导全市党员和农户共同参与创星工作。围绕党员联户情况、党员(农户)参与公益和志愿活动等,对在“五星”支部创建工作中表现积极、作用突出的党员和农户进行宣传报道,并给予物质奖励;对获星较少党员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对获星较少农户进行谈心交流,充分调动党员群众“争星追星”的积极性,共评选出“五星”党员584名,“十星”农户1125户,形成党群同心共创“五星”的浓厚氛围。
“双业联动”切入 擦亮“产业兴旺星”
精准对接“绑得牢”。针对有特色产业的村,通过农户“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龙头企业,使得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机制,实现“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抱团发展、互利共赢,把小农户带入大市场。紫陵镇范村成立头饰产业园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引导农户以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入股合作社,并帮助合作社与园区企业对接,建立“双绑”机制,使村民集中到园区进行规模化生产,再通过义乌国际商贸城、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针对性销售,真正让皮筋头饰踏出国门、走向全球,实现国内、国际产业发展双循环。
整合资源“引得好”。针对有集体经济收入但缺乏特色产业的村,充分整合资源,通过兴建厂房、引进高质量项目等,确保集体经济持续稳定增收。山王庄镇万北村充分利用闲置土地,与陕西知名凉皮加工企业合作,依托本地怀山药特产资源,生产凉皮、擀面皮、麻花等山药系列休闲食品。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万元,村集体增收15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50余个。
土地入股“盘得活”。针对“无资源、无产业、无区位优势”的传统农业乡村,探索成立“土地银行”,引导村民将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并作为分红依据。土地集中流转后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变“小田”为“大田”,通过规模化经营,推动土地收益完成三次分配。首先,土地连片经营后,土地效益增加,流转价格水涨船高,最高地价每亩已突破1300元,比个人流转价格高出400元至700元。其次,鼓励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进入合作社务工,既拿到稳定土地租金,又能增加2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第三,合作社每年对土地经营产生的净利润,根据村内实际,拿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村级公益事业,同时再拿出一定比例对土地经营权入股的村民进行分红。目前,全市60%以上的村已实现集中流转,有力推动土地经营多元化、群众收益最大化、农业发展高效化。
“三抓一提”发力 擦亮“生态宜居星”
稳抓空宅治理,让乡村“美起来”。成立市领导参加的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农村空心宅院治理工作,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全部成立领导小组,具体推进工作落实和问题解决。工作中制定“拆”“定”“转”“变”“管”“租”工作机制,目前,全市开展“一宅变四园”整治活动以来,将村里空闲宅基地变为游园、花园、果园、菜园440余处,作为村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村庄建设或产业发展的1.067公顷,复垦利用0.153公顷。
巧抓垃圾分类,让乡村“绿起来”。采取“两化一制”模式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创新开展,建设湿垃圾发酵区,将湿垃圾粉碎后堆肥发酵,无偿提供给村民作有机肥,推进垃圾能源化;村内统一发放分类垃圾桶,在村内大街增设垃圾分类转运箱,引导农户按照“可回收垃圾整理售卖,干湿垃圾、有害垃圾分类投放”原则进行分类,推进垃圾减量化。通过干部包片、党员联户、网格量化考核等形式,建立垃圾分类片区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实效化。截至目前,已有121个村实现垃圾分类。
狠抓厕污整治,让乡村“净起来”。坚持“四个结合”统筹抓,与治污相结合,同步敷设污水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共建设污水处理站17座,设计处理能力6380吨,全市建设管道120余公里;与美丽乡村相结合,对美丽乡村建设村需改厕户重点改造,改厕完成后拆除原院外旱厕;与每户实际相结合,合理布局化粪池和厕屋位置;与群众满意度相结合,从前期宣传、化粪池选址、厕屋建设到便器选择,镇、村、户、监理四方全程监督管理,收到了良好效果。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村无害化卫生所厕改造70912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6.02%。
提升村容村貌,让乡村“靓起来”。实行网格管理机制,乡镇街道建立班子成员包片、机关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路、党员包农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将具体责任落实到村街、路段和人员,形成“人人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综合整治格局。聚焦引资、融资、投资“三资破题”,按照“政府拿一点、单位帮一点、企业援一点、乡贤捐一点、群众筹一点”的“五个一点”思路,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在争创“四星”以上村实行村组道路“白改黑”全覆盖,加快推进背街小巷硬化、绿化、美化综合提升工作。创新出台“门前三包”制度,明确村民责任,以“积分考核、兑换奖励”等形式调动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自全市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以来,共清理农业废弃物、落叶、杂草、生活和建筑垃圾7.11万处,清理河塘425口,清理道路7000公里,清理残垣断壁2000余处,四旁树木涂白53.6万棵。
“一网三治”支撑 擦亮“平安法治星”
织密全域共治网。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市、乡、村、组(网格)四级排查化解网络,层层压实责任,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责任体系。在乡级,实行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分包村(社区)、村(社区)两委干部分包村(居)民小组(网格)、党员分包到户;在县级,构建公安、法院、司法、信访、住建、人社、民政、住建等横向矛盾排查网络,形成全域覆盖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网络,滚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最大程度把矛盾纠纷排查出来,掌控得住,化解得了,确保矛盾纠纷不激化、不上交。今年年初以来,累计排查各类矛盾纠纷1497起,化解1482起,化解成功率达98.9%。
注重“德治教化”。各村(社区)成立“三用说理团”,广泛招纳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等“五老”乡贤加入,发挥其人熟、地熟、有经验、威望高等优势,组织他们投身到化解邻里纠纷、调解民生矛盾等工作中去,通过用心、用情、用法,对每一户家庭可能涉及的纠纷和信访问题进行梳理研判,并及时介入、帮助和化解,做到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关口前移,真正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三用说理团”成立以来,已解决邻里矛盾、家庭纠纷、民事案件等530余起。
强化“法治保障”。运用“平安沁阳”“沁阳司法行政”微信公众号,采用“传统+现代”“静态+动态”“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普法方式,创新开展“我是小法官”“法律援助月”等活动,适应群众对法治的新需求;利用法治宣传月、宣传日、重点时间节点,组织基层司法所持续深入开展“法律五进”活动,指导各村(社区)利用微信群、云喇叭等形式定期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引导村民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破题用法、矛调靠法”的好习惯。今年年初以来,共开展普法宣传80余场次,发放普法宣传资料、普法礼品共15000余份。
探索“数治支撑”。进一步延伸完善“民呼必应、党员联户”智慧平台系统功能,推动为民服务跨部门、跨层级协同运转,实现民呼必应、接诉即办。完善各村监控预警系统,纵深实施“雪亮工程”,在村内重要位置安装摄像头,并与移动公司结合,将家户摄像头联网整合链接到村委会监控室,实现全村监控整合,一网式覆盖,及早发现村内矛盾隐患苗头,对村内上访问题、治安案件、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等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测预警。目前,“雪亮工程”已完成所有村(社区)、各行业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累计接入视频监控5400路。
“一体三推”突破 擦亮“文明幸福星”
功能互动,提升党建综合体内涵。发挥党建综合体集聚作用,积极推进便民服务、文明实践、养老、医疗、教育、就业等功能与党群服务中心深度融合。坚持惠民利民,健全完善服务事项,优化便民服务办事清单和“流程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评选领动,推进移风易俗。在全市开展乡村光荣榜评选、“村规民约大体检”“新时代好少年”等活动,共评选出各类先进典型1000余名,营造了崇德向善、学习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特别是防疫期间,共发动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动员各类志愿者1万余人,参与卡口值勤、服务核酸检测、隔离点后勤服务等各项中心工作。
多元触动,推进“一老一小”服务。突出文明校园创建、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复兴少年宫建设、“童心向党”等重点,持续对农村中小学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并为全市104名困境儿童发放补助10万余元;积极推进农村老年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通过置换、新建、改(扩)建、回购等方式,推进全市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化、公有化建设。
试点带动,推进快递到家。由市邮政公司牵头,以市场为导向,整合顺丰、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公司资源,依托党建服务综合体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点”,鼓励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性超市等区域布设智能快件箱。以紫陵镇坞头村为试点,制订快递村村到家方案,既为优质农副产品找到了销路,也为更多农村群众提供了创业舞台和就业机会。认真落实村级综合服务点双休日和法定节假日期间值班制度,推动快递服务群众全天候、高效能。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沁阳市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