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8日
让古字画“活”起来
——记者探访第七批焦作市非遗项目孙氏装裱技艺
①
②
③
④
图① 孙艳琳(左)正在指导张雁娜(右)修复一幅字画。
图② 孙氏装裱技艺绝活——白酒灼心。
图③ 张雁娜用镊子去除画上的脏污。
图④ 张雁娜演示托画心技艺。
本报记者 翟鹏程 摄
本报记者 王玮萱
中国人将大半的情绪给了字画。因而,流传千百年的古字画若能在今日“活”起来,必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最好桥梁。这时,我们就会接触到一个普通却略带神秘感的职业——古字画修复师。
在焦作市博物馆主展厅,33岁的张雁娜正通过展柜观察一件乾隆年间的老分单,这是她花了两个多星期时间修复完成的。她不是书法家,也不是画家,也不是文物专家,她只是一名让一幅古字画“活”起来的修复师。
今年3月,张雁娜以孙氏装裱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的身份,来到市博物馆修复工作室工作。到目前为止,她已修复了6件馆藏文物。而在此之前,她的婆婆孙艳琳、孙氏装裱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已在焦作市博物馆修补了12年的古字画。
“这个活儿真让人战战兢兢,如果一幅保存了几百年的字画毁在了我手里,那心里真不是滋味。所以,修补时啥都不要管,只专注在画上。光这一份地契,我就弄了十几天。它太薄了,太脆了,不敢水洗,得先用两张皮纸夹住它,再小心翼翼地喷水,将它‘焖’起来,最后再用专用的镊子一点点除去里面的病害。这个活儿可比当裁缝难多了,当裁缝,错个针脚顶多衣服难看些。可我不敢错,一旦错了,那可真是罪过。”跟着婆婆学了5年的技艺,张雁娜早已明白了肩上的责任。
2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如果画家被称作“灵魂画手”,那么负责古字画装裱修复的匠人也可称作“画手的灵魂”。
11月5日,记者走进孙氏装裱技艺传承工作室,孙艳琳、张雁娜向记者演示了这项传统技艺。
洗画心。画心向上,用热的纯净水洗。若有霉斑,水温要在75摄氏度以上。字画上下铺两层皮纸,利用软软的毛巾轻轻地、反复多次地“擀”,直至逼出画中的脏水。
托画心。按尺寸,找一张至少存放了10年的净皮纸附于画上,这样的纸不会腐蚀画心。然后喷水,用排刷刷浆。浆水要不稀不稠,太稠,装裱出来的字画会硬;太稀,装裱出来的字画就会起泡。
婆媳二人配合默契,屏气凝神,一丝不苟,即便摆在她们面前的是一幅仿旧的字画。
最麻烦的是修补。用墨、赭石、藤黄等颜料,配比一张与古字画颜色相近的纸张,画心向下进行修补。之后,将首次修补的字画贴于墙面挣干。挣干以后要再修复,画面有凸起的就轻轻地剔平,有动物粪便等病害的要再处理,中间有折痕的还要贴条、刷浆水处理,颜色要由淡及浓,反复修补。
孙艳琳说:“这个过程极其磨人,不能着急,它关系着修复的成败。”
最绝的是,婆媳俩竟用白酒灼烧画面。这难道不会将画烧毁吗?酒当然是调制好的酒。这时,她们找来一些湿水的旧报纸,将颜色暗淡的画面围起来,倒入白酒,打火,一股淡蓝的火焰燃烧起来。
神奇的一幕出现了!原本暗淡的画面开始变亮,整幅画的层次感更强了,这可是孙氏装裱技艺的绝活儿。
孙艳琳介绍,修补一幅字画至少有20道工序。
孙艳琳今年63岁,很小的时候就跟着父亲孙树格学习技艺。而在河南的字画装裱修复界,孙树格可谓大名鼎鼎。孙树格师从开封“景古山房”掌门人景少卿,与后来的河南省“揭裱名师”王曰谦为同门师兄弟。“景古山房”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全国八大装裱书画名斋之首。
上世纪70年代末,孙树格被焦作工艺美术厂特聘为装裱师,孙艳琳随父来到焦作工作。在焦作,孙树格赢得了“开封有王曰谦装裱名师,焦作有孙树格装裱名师”的美誉。而孙艳琳经过刻苦学习,技术越发精湛。由她装裱的古字画已流传到了日本、朝鲜、新加坡、美国等地。
近日,孙氏装裱技艺被列为第七批焦作市非遗项目名录。消息传来,孙艳琳、张雁娜婆媳俩高兴不已。这意味着,孙氏装裱技艺将在她们的手中继续发扬光大,孙氏装裱技艺的传承路还将有下一个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