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7日
焦作:生物多样性治理的“时代答卷”
本报记者 杨仕智
本报通讯员 李成军
初冬时节,来自市林业局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在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孟州)自然保护区及沿黄3个省级湿地公园,共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大鸨,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琵鹭、大天鹅等鸟类63种15000余只;河南太行山猕猴国家级(焦作)自然保护区现有高等植物1760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6种、鸟类140多种、两栖爬行动物和爬行动物27种,还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华北豹以及当今世界分布最北的猕猴种群。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岳益民说:“我市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增多,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加大黄河流域生态治理力度,大力实施北部太行山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取得的可喜成果。”
共建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家园
我市北依太行山,南临黄河,湿地资源、鸟类资源、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生物多样性重要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我市把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作为“生态立市”的重要举措,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强力推进沿黄流域治理、太行山绿化、矿山整治等生态修复工作,严格落实栖息地环境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和国家级森林公园5个、AAAAA级景区3个、AAAA级景区3个,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市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市、区)10个。3年来,全市完成森林资源培育34493.3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2%。
在太行山区,我市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山水林田湖草修复等生态体系建设工程,对取缔的1504个非法采矿点、非法矿产品经营加工点和非煤矿山企业进行补绿增绿,建成了龙翔公园、黎明脚步公园等5个森林公园,在南太行构建了823平方公里的绿色屏障,昔日的荒山秃岭已被满山绿色所代替,创造了太行山造林史上的奇迹。
在黄河沿线,我市高起点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推进百里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廊道建设,重点打造王园线98公里绿化带,全市完成黄河流域王园线生态廊道建设760公顷,创建森林乡村(示范村)135个、森林特色小镇24个。
在平原丘陵区,我市围绕《森林焦作十年规划》,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沿线生态建设,共建成“绿色廊道”811公里;全面推进道路、农田及房前屋后绿化,村镇道路绿化率达80%、林网控制率达96%、水岸绿化率达96.8%、乡村绿化率达45%。
在焦作城区,完成了南水北调绿化带、大沙河生态治理等标志性工程,建成开放天河公园、苏蔺公园等24个公园和204个街心游园,中心城区新增绿地600公顷、绿道100公里。对大沙河实施生态综合治理,绿化种植面积达220公顷,种植乔木8万棵,城区核心段形成了10公里长、220米至260米宽的景观水面,生态水面达167公顷。《大沙河湿地公园从“臭水沟”到“幸福河”的蝶变之路》,入选水利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典型案例汇编》典型案例。如今,这条河已从老百姓提起就摇头兴叹的“臭水沟”,蝶变成环境优美、水体优良、绿树成荫的生态之河,不仅成了市民的游乐园,而且成为城市转型发展新引擎、城市公共活动的大美舞台。
为生物多样性撑起“保护伞”
野生动植物与人类是生命共同体,在怀川大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不再只是口号,而是已经深入人心,变成了自觉行动。
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首部地方性法规《焦作市北山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把南太行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法制轨道。
在全市全面推行林长制,创新“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模式。去年以来,我市各级林长共调研巡林1236人次。
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坚持24小时救护值班制度,积极开展全市陆生野生动物救护工作,并在全省率先建成了拥有专用兽类、鸟类、水禽类救护笼舍和专业救护治疗设施的焦作市野生动物救护隔离场。近5年来,共救护野生动物108种507只,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钱豹、黑鹳、大鸨、象龟、白冠长尾雉、金雕等13种18只,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天鹅、小天鹅、普通鵟、红隼、燕隼、游隼、黑鸢、勺鸡、雕鸮、猕猴等39种233只,“三有”保护野生动物大白鹭、苍鹭、猪獾、狗獾、黄腹山雀、紫背苇鳽、凤头麦鸡等56种256只。
大沙河湿地公园是野生鸟类栖息地。市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站在这里设置了6处监测点,实现了对大沙河鸟类的实时监控。为做好大沙河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巡护工作,该站坚持每年1月至4月、10月至12月实行重点时期日巡制,非重点时期实行周巡制。截至目前,在大沙河监测记录到的野生动物达百余种上万只,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中华秋沙鸭、青头潜鸭等。
积极开展野生动物救护放归活动。2020年7月7日,我市在修武县云台山镇百家岩举行河南省野生动物放归大自然活动,现场放归野生动物96只。2021年以来,我市共救护放归野生动物87只。
为保护古树名木,对全市调查发现的52种1327株古树名木建立档案,登记、编号、挂牌,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全市没有发生采挖、移植、买卖古树名木现象。
我市在南太行新建国家级生态监测站,填补了国家南太行生态监测的空白;建成多功能的焦作林业大数据中心,目前已接入生物多样性监测、森林防火监控、大沙河监测、南水北调天河公园监控及“蓝天卫士”等重点生态保护区域终端监测数据,实现了实时监控。
为降低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中的觅食难度,孟州市结合保护区实际情况,选取3个地块建立鸟类觅食地,在总面积约20公顷的区域内播种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为黑鹳、大鸨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来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硕果满枝
如今的焦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收获满满,惊喜不断。
华北豹是太行山生态系统代表性物种,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大型食肉动物。2019年以来,在我市南太行山拍摄到的华北豹,先后2次惊艳亮相央视《秘境之眼》,说明栖息地环境改善和食物来源丰富。
2020年2月19日,40余只小天鹅飞临大沙河湿地公园,这批特殊的“客人”成了“网红”。去年2月,先后有3批200多只小天鹅来这里“做客”。在这里还监测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在湖中觅食。小天鹅是一种候鸟,对水生态环境要求极高。小天鹅、黑鹳光顾我市,是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成效的有力见证。
今年10月中旬以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孟州段迎来了一群群神秘的“客人”,它们就是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大鸨,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白尾鹞等。在这里累计监测到白琵鹭、赤膀鸭、豆雁、普通鸬鹚、斑嘴鸭等30余种鸟类,其中黑鹳种群数量有100余只,白琵鹭种群数量有70余只。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不久前,全市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秋季水鸟资源调查数据显示,共发现水鸟63种15000余只。
生态美换来百姓富。目前,全市林业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271家,去年全市林业生产总值达到37.67亿元,森林旅游接待人数89.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5亿元。
压题照片 焦作林场北业林区秋色。
赵金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