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17日

分子实验室的24小时

本报记者 孙阎河

“最近标本量比较大,24小时全负荷运转已是分子实验室的常态。全体同事始终保持忙也不能出错、累也必须精准的状态,很辛苦!”谈到近期的核酸检测工作,市人民医院分子实验室主任何全利言语间透着心疼,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今,他的头发已悄然半白。

三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我市开展了大规模核酸检测取样工作,而负责核酸检测的市人民医院分子实验室则开启了常态化24小时的“战斗”模式。而最近一个阶段,“战斗”更加艰巨。

“核酸样本马上到,准备接收!”每日8时,随着当日第一批核酸检测样本送到医院,身穿防护服、佩戴医用防护口罩、面屏、双层乳胶手套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刚刚结束交班会,立刻进入了高效运行模式。

接收、登记、排样、录入……一个核酸样本从送到实验室到出报告,中间要经历十几项步骤。其中,提取核酸是最关键一环,稍微一点操作不当,就可能随时与新冠病毒来个“面对面”。

“由于穿戴防护服要经过烦琐的流程,为了节省时间和物资,我们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不喝水,尽量做到不上卫生间。”何全利这样介绍。

一区配置试剂,二区处理样本、录入数据、加样、提取、混匀,三区上机检测,每一个环节都快速有序、精准高效,分子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一丝不苟,不敢有任何分心。尤其是核酸样本提取,是一个全手工操作的过程,检测人员在生物安全柜前一坐,通常就是五六个小时不挪地方。

“就是拧开盖子,用移液器吸取标本,然后再打掉枪头,拧上盖子。说起来也简单,可就是不能出错。一个班次下来,这个简单的操作要重复上千次。”可能是太过熟练的缘故,说到提取核酸样本的过程,检验医师陈佳馨并没有太多的感慨。但是,一提到具体的工作状态,她疲惫地说:“要说眼睛都不能眨一下,有点过分,可整个过程不容许出一丝差错却是硬性要求。”

15时,当第一班的工作人员走出实验室,每个人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脸上是戴口罩留下的深深勒痕,双手是长期戴乳胶手套留下的红肿发白的印迹。一连六七个小时精神高度集中的工作,更让每个人都身心疲惫不愿意说话,走路的姿势都略显僵硬。

同样的流程,同样的强度,同样的高效准确,直到23时多,又一班工作人员同样身心俱疲地走出了实验室。

消毒、清理、医疗废物垃圾转运,后半夜值班的工作人员则开始为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二天7时30分,何全利又准时出现在了实验室。“检测废物的处理流程还需要再优化一下,一线核酸标本转运箱不够的话赶紧和相关科室对接,大家如果身体有什么不适要及时告诉我…….”在交班会上何全利的絮絮叨叨中,“战士们”再一次全副武装走进了分子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