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21日

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不诉自办”——

中站区民呼必应便民助企走出新高度

本报记者 杨丽娜

本报通讯员 王竞男

11月14日,居住在佰利佳苑小区的常先生通过中站区“中好办”反映了小区停电问题。中站区民呼必应调度中心迅速将该问题分派至冯封街道,该街道主要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排查发现是变电站设备故障,立即联系供电部门,紧急购买设备,加急检修,以最快的速度恢复了供电。

11月16日,刘先生通过“中好办”反映,许衡街道李封三村村委会门口附近路灯不亮,导致夜间出行不便,存在安全隐患,希望尽快维修。中站区民呼必应调度中心接诉后,通过“中好办”线上平台第一时间将事件分派至中站区城管部门,该部门迅速安排人员前往现场查看维修。短短6小时,路灯亮起来了。“没想到不用出门就能反映问题,更没想到会处理得这么快这么好。”刘先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

这是中站区转变便民助企服务模式,以智慧的力量推动“接诉即办”跑出的便民助企新速度。

今年8月初,中站区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以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社会治理智能化为目标,统筹资源、打造平台、优化服务,完成“中好办”微信小程序开发,实现为民解忧、助企纾困、联动处置、政策宣传、信息发布等五大功能,健全事件上报、处置、评价、回访等闭环处理模式,全面构建“民呼必应、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解放西路与瑞丰路占道经营严重,行车不便,能不能解决一下?”“窨井盖堵塞能疏通一下吗?”“健康码黄码怎么转码?”群众有留言,政府有回应;群众有诉求,部门有行动。一件件惠及民生、事关群众生活的大小事,在中站区民呼必应调度中心“有呼必应、有诉即办”机制的推动下,得以快速有效解决。“每个人、每个市场主体都可以随手上传遇到的烦心事、忧心事,我们根据职责分工分派给相应的责任部门尽快处置,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着落。”中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靳莲表示。

“中好办”还开通了“企业反映”通道,为企业解难纾困,持续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9月9日,河南奋安铝业有限公司在“中好办”反映2021年奖励资金仍未发放到位。中站区民呼必应调度中心接到该诉求后,第一时间联系该区商务、财政等部门,加大协调处办力度,于10月底前将奖励资金给企业发放到位。

有了“中好办”,“掌上办”“零跑腿”成为中站区群众办事新常态。

如何保证群众诉求快速有效回应处置?“我们明确了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时间节点要求,群众将问题反映到前端‘中好办’平台后,后端民呼必应调度中心30分钟内分派案件,责任单位2小时内响应,在规定时限内办结,监督组全流程督办,确保群众诉求一办到底。”中站区委副书记、区长赵红兵说。

更引起广泛认可和点赞的是中站区借助智慧的力量,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不诉自办”的延伸带来的社会治理新成效。

今年9月1日,中站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建成投运。中站区民呼必应插上了科技的翅膀,通过AI智能识别、无人机巡飞和网格员、政务中心“有诉即办”窗口工作人员上传等方式,迅速推动民呼必应从坐等诉求到主动出击,推动政府各相关部门主动履职尽责,从源头上减少群众诉求。

10月23日,中站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智能AI系统监测到朱村街道梅苑社区一位登记在册的王新国老人两天没有出门记录,系统自动报警后,“中好办”微信小程序将问题交办给相关街道。网格员立即上门查看,了解到老人因病未能出门、并无其他危险后这才放心。虽是一场虚惊,老人却倍感暖心。9月份以来,中站区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推送重点人群关爱、疫情防控、私挖乱采等各类事件422件,已全部办结。

11月3日,李封街道怡光社区网格员徐合文发现中站区跃进路中段某处人行横道附近隔离护栏拆除后遗留多枚铁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该名网格员立即通过“中好办”进行事件上报。中站区民呼必应调度中心接报后,立即分派至该区城管局,该局第一时间安排人员现场处置,3小时内将钉子拔出,消除了隐患。

此外,无人机坚持每天巡飞,老君庙村附近私挖乱采、许衡中学附近私搭乱建、怡光路印刷厂附近占道经营、人员聚集未佩戴口罩等问题均第一时间被监测发现并及时推送,通过“中好办”分派至相关部门和街道处置。

通过“未诉先办”“不诉自办”,实现“抓前端”“治未病”,中站区将很多民生问题超前解决,消解问题于萌芽。据统计,市12345交办问题数量逐月下降,11月相较于9月下降20%,同期信访量下降62%。中站区也连续3个月受到市应急指挥中心通报表扬。

“我们将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以民呼必应‘三诉三办’为抓手,打造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开放共享基层治理平台,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安全感,让群众在中站生活得更幸福、更宜居、更乐业,更好地助力中站在中心城市起高峰、创新开放建高地中发挥骨干支撑作用。”中站区委书记董红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