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29日
向着省内一流三甲医院和肿瘤防治中心迈进
——记全国优秀医院院长、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于拥军和他的团队
编者按
12月17日喜讯传来,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于拥军荣获2022年“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称号。这个国字号荣誉落户该院,既是对于拥军解放思想、锐意改革、聚势谋远的充分肯定,也是业界对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年来铆足干劲、做好新时代健康答卷的有力褒扬。近年来,该院全体职工在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撸起袖子加油干、风雨无阻向前行”的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围绕“一二三四”的发展理念,取得了累累硕果,实现了医疗服务质量与能力的大飞跃,跑出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本报记者 朱传胜
已走过将近一个甲子的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既是焦作百姓始终的生命托付,也是焦作百姓始终的目光追随。
全国优质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最具公信力医疗机构、全国文明诚信十佳示范医院、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医疗扶贫贡献奖……诸多“国字号”荣誉的背后,是该院团结奋进、抢抓机遇、埋头苦干、求实创新的结果。
“荣获2022年‘全国优秀医院院长’称号,这是我院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赢得的又一顶新光环。获颁此项殊荣,充分展示了我院干部职工勇于创新,全面提升质量内涵,奋力推动医疗服务水平的良好局面。”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于拥军说,“全院上下将以此为契机,精益求精,砥砺前行,牢固树立‘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聚焦‘难点’,消除‘烦点’,破解‘堵点’,努力为广大群众谋求更多健康福祉。”
聚焦“难点”
扛起地区肿瘤防治大旗
建设“省内一流的三级甲等医院、著名肿瘤防治中心”是该院工作目标。作为全市肿瘤防治的排头兵,该院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拯救一个家庭”使命担当。
近年来,担任市抗癌协会理事长的于拥军要求该院紧跟国际肿瘤防治步伐,不断加大肿瘤学科领域科研攻关力度。
前不久,该院肿瘤内科副主任李丽申报的《EPO/EPOR信号在三阴性乳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诱导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和机制》课题,获河南省2022年科技发展计划立项。据该院科研办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该院仅获得与肿瘤相关的科技成果奖就达9项。此外,市卫生健康委研究批准市区4家医院15个实验室为焦作市医学重点实验室。其中,涉及肿瘤领域的4个重点实验室——肺部肿瘤医学重点实验室、肿瘤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妇科肿瘤医学重点实验室、分子病理医学重点实验室均被该院囊括。
“真正能够战胜癌魔,还是要依靠医疗科技的进步。”于拥军说,“我们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医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持续进步,为焦作市肿瘤防治筑牢了一道屏障。”
目前,该院肿瘤专业在手术、放疗、化疗等基础上,为强化肿瘤患者诊疗服务的个体化、规范化,相继开展了肿瘤患者胸腔灌注化疗等一系列核心技术。目前,该院核心技术开展占总核心技术的90%以上。外科治疗微创、无创造福更多患者,普通外科开展的各类腹腔镜手术及腹腔镜辅助手术在治疗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疾病中取得了良好成效,技术水平处于市内领先,其中结直肠肿瘤NOSES(经自然腔道手术)手术,属省内领先水平。2020年,妇科肿瘤三、四级手术及疑难手术比例较之前持续升高,多项技术处于省级水平;内镜专业、核医学PET-CT中心为疾病特别是肿瘤疾病检查的精准性提供强大助力,实现肿瘤患者从检查、诊断、治疗、预后全程精准化,开启精准医疗的新时代。
打造肿瘤防治新高地,造福一方百姓。如今,该院在肿瘤领域拥有一份骄人的成绩单:
——被省卫生健康委确定为全省癌症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
——荣获“2020年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优秀工作单位”称号,并在全国1400余家医院(肿瘤专科医院及设置肿瘤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中脱颖而出,取得综合排名全国第四位的好成绩。
——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肿瘤防治远程医疗协同平台,使患者在焦作就能享受国内顶级专家团队的诊疗服务。
——与河南省肿瘤医院合作签约,加入河南省肿瘤防治联盟,阔步迈上焦作市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发展建设的新征程。
此外,该院还深入推进多学科诊疗(MDT)模式、坚持肿瘤医教研防一体化特色战略、打造肿瘤防治全流程服务链等。
消除“烦点”
高品质服务奏响和谐乐章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一直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患者。于拥军介绍,围绕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烦心事,该院带着对人民群众最真挚和最深厚的感情,不断推动服务上档升级。
按传统的作息模式,医院中午通常不开设门诊。上午未能完成就诊流程的患者,需要在医院等上3个小时,或者多跑一趟,等医生下午到门诊后才能就诊。
针对这一群众就医的“烦心事”,该院给出了“处方”——今年8月1日起,在全市率先推出“午间门诊”诊疗服务。为配合“午间门诊”,该院医技检查科室特安排人员值班,同步开展工作。“午间门诊”的开设,不仅缓解了高峰时段患者看病难问题,也解决了上班族、学生以及远途患者等群体个性化就诊需求。这一创新举措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赢得了市民称赞。
到医院看病,比较麻烦的还有排队就诊挂号、交费、取药等,如今在该院,均有新解法。为了方便患者就诊,该院开设人工窗口、微信、支付宝及自助设备等多种支付方式,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就能完成预约挂号、就医充值等流程,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在门诊、住院各窗口安装智能POS机,在门诊大厅、住院部加装自助办卡交费机,加快门诊科室、检验检查、药房之间的流转速度,节约就诊时间,提高医院的诊治效率,真正实现“智慧就医”。截至目前,该院微信、支付宝、自助机、互联网交费额已占门诊、住院交费总额的85.68%,此举大大缩短了患者交费支付时间。同时,为满足患者不同支付方式特别是老年患者的需要,该院保留人工结算窗口,为不同需求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
对于年龄大、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来说,出门成了一大困难,每次去医院做护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此,该院推出“互联网+上门护理”服务。市民通过手机在线选择护理项目、预约上门时间、在线支付,就能把三甲医院的护士请到家,进行伤口换药、静脉采血、皮下/皮内/肌肉注射、压疮护理、更换尿管、PICC维护、母婴护理、老年人私人护士等22项护理服务,将线上线下融合,做到“手机下单,护理到家”。截至目前,该院护理部已开展上门护理服务近百例,进一步满足更多高龄失能老人、康复期患者等特殊人群护理服务需求,受到患者及家属的一致称赞。
于拥军表示,为了使就医流程更加优化,让患者感受到更便捷的服务,该院在门诊大厅成立了综合服务中心,将原有的导诊、分诊、简易门诊、就医咨询、诊断证明盖章、病历打印、医保政策咨询、便民服务、志愿者服务、老年人就医服务集中到一起,将原先的多地办理业务变为“一站式”服务,让“信息多跑路,让患者少跑腿”。
患者就诊,在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同样是“一站式”服务。早在2016年12月,该院充分发挥其肿瘤治疗手段全学科亚专业划分细的专科优势,整合多学科专家资源,探索实施肿瘤“首诊MDT”治疗模式。也就是说,只要是首次来该院就诊的患者,都将通过多学科专家组提供诊疗方案。这一医疗服务新举措深受患者欢迎,该院近年来大力推进多学科诊疗,目前已经发展了15个多学科诊疗。比如,妇科肿瘤MDT团队、乳腺肿瘤MDT团队、消化道肿瘤MDT团队、卵巢肿瘤MDT团队、宫颈肿瘤MDT团队、淋巴瘤MDT团队。
“在全省医疗系统开展的‘提升医疗服务十大举措’工作,我院荣获了‘提升医疗服务单项举措标杆单位’称号,其分别在支付方式多样化、门诊取药便捷化、综合服务集中化、病案复印便民化、公共厕所洁净化五个方面夺得了奖项。”于拥军说,此外,省卫健委发文表扬“2021年度提升医疗服务标杆先进个人”,他本人获得了“优质医疗服务领跑者”称号。
破解“堵点”
“一院两区”双轮驱动绘新篇
在该院,提升的不仅是软件,硬件也不断持续改善。于拥军表示,占地面积16公顷的示范院区正在建设中,“一院两区”双轮驱动的发展新篇章正徐徐展开。
于拥军介绍,为了解决老城区地方狭小看病拥堵、专科发展空间受限以及示范区综合性公立医院缺乏问题,更好地满足示范区群众的就医需求,该院启动了河南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示范区医院项目。该项目总建筑面积397117.12平方米,综合医疗床位1500张、“平战结合”公共卫生临床救治床位100张、康养床位1000张。主要建设项目有医疗区(包括儿科病房楼及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医技楼、门诊综合楼、病房楼、感染楼、核医学楼及配套地下停车库)、科教区、康养区。
于拥军指出,除了破解医院发展空间这个“堵点”外,该院还较好解决了急救路上“堵点”。
在今年6月召开的焦作市5G产业峰会暨5G网络全覆盖发布会上,该院的“5G+院前急救”项目被评为焦作市十大5G应用场景,于拥军代表医院出席会议并领取大会颁发的牌匾。
于拥军介绍,为提升院前急救体系的服务效能,该院与焦作市移动公司合作,开展了“5G+院前急救”项目建设。通过5G网络,将急救车上的心电监护、快速生化检测、输液管理等设备系统接入院内监控中心,第一时间将检查情况同步到监控中心和急救室,使医院能够提前预警,及早启动院内急救资源,作好接诊准备,赢取黄金抢救时间,实现“车即入院”。借助5G音视频双向传输系统,实现上级急救医师对一线急救医师的远程实时指导,打破急救医师“单兵作战”的困局,提升急危重症的现场处置能力。集成GIS系统,实现急救车辆路径及位置展示,提供最佳行车路线,快速到达急救现场,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有限急救资源的运行和周转效率。
于拥军称,去年8月,该院购置的一辆集多功能于一体的5G移动卒中急救车,在全国首个挂牌。这辆全国先进的急救车相当于一座可流动的医院,病人在急救车上直接可以进行溶栓治疗,真正实现了“上车即入院、边走边诊治”,把治疗关口前移,抢占救治的黄金时间,不用再担心因急救设备不足、交通拥堵等因素使脑卒中患者延误治疗,极大缩短了救治时间,降低卒中患者致残率、致死率。而这,也标志着我市卒中救治进入5G智慧医疗时代,也为我市打造“卒中1小时黄金救治圈”贡献力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这为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指明了方向。下一步,我院将深入实践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发挥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作用,持续奋斗,让群众获得更满意的健康医疗服务。”于拥军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