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2年12月29日

做好“阳康”之后个人健康的“后半篇文章”

□筠 溪

初雪过后是连日的艳阳高照,阳光下越来越多“阳康”的市民走出了家门。

有市民外出散步,享受冬日里的暖阳;有市民结伴而行,享受街头的美食……与前段时间相比,街头着实平添了许多烟火气。环顾身边,很多人发现大家紧绷的神经有了些许缓解,焦虑的情绪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平复。经受住了病毒的第一轮攻击后,人们正在适应这种状况,全力调整好各自的工作生活节奏,不向病毒妥协,共创美好生活。

尽管疫情延宕,但我们仍能强烈地感受到一切正往正常的、良好的方向发展,这得益于各级各相关部门根据百姓实际需求,适时地调整了防疫政策和工作重点;得益于每个市民都一丝不苟地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还得益于邻里互助共享药片,爱心团队把“爱心健康包”送到了群众的手里面。

病毒无情人有情,抗疫尚未胜利,大家还要努力。“阳康”之后绝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如何做好个人健康的“后半篇文章”,事关个体与病毒之间的“战斗”,更关系社会大局的“战役”。

做好个人健康的“后半篇文章”,要从身体上免疫。虽然“阳康”,但我们的免疫系统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战斗,身体恢复需要过程,短时间不可放纵。此外,社会面的感染源仍然很多,更需要大家持续做好自身防护,筑牢免疫系统的“钢铁长城”,防止被病毒拖入“二次战斗”。戴好口罩、正确洗手、均衡膳食、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开窗通风……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将是我们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

做好个人健康的“后半篇文章”,要从心理上免疫。哪些人群“重阳”风险大?“阳康”后需要更换牙刷、被褥等物品吗?嗅觉、味觉消退后什么时候能恢复?打开手机,“阳康”之后的信息五花八门,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看不到。此外,网上的“专家”也有很多,而哪些是真专家,哪些是伪专家,哪些是打着专家的旗号博取流量?乱花渐欲迷人眼,海量的信息为我们进行甄别带来了不小难度。其实,铺天盖地的信息只是友情提醒,每个人的症状都有个体差异,根据自身情况和官方权威信息进行理智选择,才是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总之,大家切不可因为信息“超载”而焦虑、慌乱,甚至“有病乱投医”。筑牢思想上的防线,做到心理免疫,也是我们打赢这场持久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