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10日

中站区:聚力高质量发展 开启“双新双千亿”新征程

本报记者 秦 秦

本报通讯员 王利君

GDP达161.5亿元,同比增长5.7%。

过去一年,中站区交出了“吸睛”的成绩单。该区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双新双千亿”这一发展目标,立足现代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及6条特色产业链,新建30万吨锂电材料绿色制造等“双新”产业项目,推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质、量、效”全面提升,现有电池产能4GWH,电池材料产能32.4万吨,其他新材料产能181.66万吨。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规模达到281亿元,较2020年增长363%。

思路清、支撑强、载体多、能级高、环境优……聚焦“双千亿”目标,中站区狠抓规划、项目、企业、创新、要素五个重点,积极落实省、市先后出台的大力提振市场信心90条、100条,支持企业春节前后稳岗稳产6条、10条一揽子政策措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打造人才高地。

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一个机制畅通无阻、要素紧密联结、吸聚能力超强的环路,无疑,中站区已经在这个黄金环路上聚合了产业、创新、人才、资金以及政策的叠加爆发力。去年,通过“引才图谱”开出一剂“聚才良方”,围绕产业链、创新链部署人才链,突出“高精尖缺”导向,中站区引育高层次紧缺型人才728人、高技能人才2438人。

不仅以人才为原动力推动产业、平台自主创新,中站区还精心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壮大专精特新企业,打造企业“雁阵”。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薄弱环节,探索“龙头企业+配套”的培育模式,新能源电池材料企业增加至17家,产品种类增加到17种;新认定省制造业头雁企业2家、省专精特新企业11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

中站区不断通过政策全方位吸聚资源,积极支持名校名院名企探索研究前沿领域和联合攻关关键技术。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研究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政策,实行重大科研项目“揭榜挂帅”,推进产业链“卡脖子”技术攻关,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以平台为支撑,打造“龙头企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产业联盟”模式。氟基材料、钛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入选全省首批产业创新中心,钛基材料产业研究院入围省第二批产业研究院,龙佰集团、多氟多中试基地进入省第二批中试基地培育库。以产学研为关键,围绕锂离子电池产业关键领域,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姻”,与中科院7个研究所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与郑州大学共同成立智慧元素研究院,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成立新材料产业学院。

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生态。比起健全产业和人才支持政策体系,中站更致力于打造适宜发展的最优生态。该区推动开发区规划扩容,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推动19.23平方公里土地“多规合一”,中长期扩大至50平方公里。同时,加快推进增量配电、城乡一体化供水、综合管廊等项目,完善水电气热等设施,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下一步,中站区将继续加大公共服务要素保障力度,保障人才安家、健康医疗、子女教育等权益,解除人才发展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