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2月21日
解放区民主街道:社区“会客厅”聊出百姓“小幸福”
本报记者 詹长松
“以前来社区办事,跟工作人员隔着柜台,感觉比较压抑。现在面对面零距离聊天,感觉很温馨舒适。带孩子办事的时候,还能去楼上儿童活动室玩耍,非常贴心。”居民王阿姨说的这个“家”,就是解放区民主街道道清里社区的社区会客厅。
在“五星”支部创建中,该街道充分发挥党建综合体“聚资源、聚服务、聚人气”作用,从群众需求和民生服务出发,创新开设“便民、功能、移动”三项社区会客厅,让为民服务走进群众心坎中,把惠民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推动服务模式向人性化、亲情化、全方位转变。
打造“便民”会客厅,实现为民服务“零距离”。按照“拆柜台,搭前台,建后台”的思路,在整体布局上,该街道打破传统社区“一站式”大厅的格局,从功能布局、服务制度、工作纪律、办事机制、工作方法、服务态度、业务能力等各方面进行提升,变“群众上门找”为“打开大门迎”,设立“全科社工”导服台,推行首问负责的“一专多能”全科办理。针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专门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办理,更好地实现了办公空间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群众体验亲民化。同时,各社区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便民服务政策,利用远程表单信息平台,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精准开展个性服务,不断实现“进一室、动十指、穿百线、联千家、解万难”的良好局面。
打造“功能”会客厅,实现为民服务“多元化”。突出社区“服务+”功能发挥,针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该街道集中打造了一批功能特色鲜明的会客厅。道清里社区通过征集旧物和道清红色文化故事,打造主题政治生活馆,引领辖区党员群众回顾党史光辉历程;针对大学生寒暑假自习需求,建立了社区“大学生自习室”,累计服务300余人次。民权街社区开创“王瑞玲剪纸工作室”,开展非遗文化传承,多功能舞蹈室先后吸引了6支文体自治队伍加入,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月季苑社区聚焦矛盾调解需求,与街道司法所合作,打造了“崔姨调解室”,成功化解邻里纠纷70余件。在丰富社区内部功能的同时,充分整合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资源,积极与学雷锋志愿者协会、云联智能商场等组织联建共建,先后开展了党史直播、猜灯谜、就业创业培训等志愿服务50余次。
打造“移动”会客厅,实现为民服务“在网格”。为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该街道坚持全盘联动、全员参与,建立覆盖全局的精细化全科网格,将4个社区85个楼院重新划分为36个网格,明确“一长三员”209名,选派29名“两代表一委员”进驻网格,绘制网格管理示意图,全面公示服务范围、事项、网格人员联系方式等信息,坚持网格日常走访,健全完善多级联动服务运转工作机制,形成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运转顺畅、高效服务格局。积极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位一体的纵向到底组织体系,以楼院为单位建立了57个邻里互助服务团,探索组建功能型党组织45个,不断激发各类党员参与自治的主动性。在抓实党员联户的基础上,街道班子成员、社区书记、两委成员层层抓分包、抓协调、抓落实,针对复杂问题,开展支部会商会诊130余次,解决问题57个,实现了网格服务、共同发力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