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4月13日
何艳冰:把“乡村”写进书中“搬进”课堂
本报记者 张 璐
连日来,河南理工大学教师何艳冰把“乡村”写进书中“搬进”课堂的事迹被光明日报客户端、大公中原网、大河报·豫视频等媒体纷纷报道,刷爆了微信朋友圈,成了校园“红人”。
原来,这个喜欢扎根乡村的教师就是近期入选中原英才计划——中原青年拔尖人才、河南理工大学建艺学院教师何艳冰。
一直以来,何艳冰始终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好朋友”,还要做指引他们从事科研的“好榜样”。她走进乡村,感受社会发展,了解乡村变迁,并把“案例”搬进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让理论赋能乡村振兴。
把乡村写进书中 守护一片热土
“科学研究没有捷径,‘悟性+韧性’是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根本遵循。我的研究方向要求我必须扎根乡村,但在实际调查研究的路上我也吃了不少‘闭门羹’。”何艳冰笑着对记者说,很多时候她满怀期待地抱着服务乡村发展的态度去调研,却遭遇了村民的不信任、不配合。
但是方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提高调查研究的效率,她总是随身带着身份证和工作证,通过拉家常拉近与村民的距离。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艳冰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围绕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贫困治理与乡村振兴等方向开展跨学科、综合性的科学研究,主持完成、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项目等,并先后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河南省教育厅优秀科技论文二等奖等,获批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2项。
把乡村放进心里 服务一群乡亲
“别看何老师外表柔弱,工作起来一点也不含糊,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还坚持给俺村古建筑拍照取证,义务帮助俺村成功入选第六批河南省传统村落和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真是了不起!”博爱县金城乡武阁寨村李大爷竖着大拇指说。
像这样义务助力乡村改造和建设的项目,她承担的还有很多。她主动将自身发展融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围绕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开展了大量社会服务工作,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深受村民认可,不仅利于村庄的永续保护和文化传承,还助推了旅游等产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村民收入。
何艳冰在长期实践中系统调研河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及文化传承情况,构建起河南省传统村落数据库;先后多次赴南阳市淅川县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工作,编制了淅川县村庄分类布局规划等,指导学生完成平顶山市舞钢市尹集镇康庄村旅游规划、南阳市淅川县老城镇王岭村村庄规划等10余项。学生团队荣获多项河南省“互联网+”“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奖项。她所在的“美丽乡村行动计划”服务团队还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学雷锋活动先进集体。
把乡村“搬进”课堂 培养一批学生
“知性大方,激情饱满,课堂感染力很强”“何老师在教学中总是给我们分享她在乡村调研的所感所想,讲真实鲜活的案例,并将时事热点等与课堂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谈及何艳冰,学生对她赞不绝口。
“教人以智,育人以德。”这是何艳冰的教学信仰。一直以来,她严于律己,关爱学生,将育人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特点和时代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课件和教改论文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教育大奖赛高等教育组二等奖、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教育教学二等奖等。
“何老师在学术方面对我们要求严格,特别负责任,给我们逐字逐句修改论文,有时候批注内容甚至多过论文本身。”学生贾豫霖说,“除了学术要求严谨,注重实际调研,老师还经常教导我们要多走进乡村,多发现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找寻更多的灵感。”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何艳冰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并支持每位研究生的想法,针对大家各自的特点以及未来择业方向,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人潜力。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坚持两周一次组会,并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进展不定时交流指导,在课间、在公交车上、在学校餐厅,都能看到她与学生交流的身影。在她的辛勤培养下,成就了一个个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