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06日

中原公司:开近代河南民族煤矿企业“官商合办”先河

筚路蓝缕,百年焦煤与民族共命运。

百余年来,焦作煤矿既是一部煤炭大工业开采发展史,也是一部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史,更是一部抵御西方列强资源掠夺的斗争反抗史。1914年,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原公司”)成立镌刻着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时代烙印、开焦作地区民族企业“官商合办”先河、成为近代河南最大规模的民族资本煤矿公司。

20世纪初,随着英福公司对焦作煤矿侵略势力的不断扩张,特别是1906年,英福公司哲美森厂开始出煤,并以低廉的煤炭价格和就地售煤的政策,直接威胁着当地大批土窑的发展甚至生存。为了小煤窑的生存,清末民初的“矿界泰斗”、民族资本家靳法蕙筹集资金23.8万元,开办了凭心煤矿公司,随后清政府官股加入,于1912年改名为中州煤矿股份有限公司,靳法蕙任总经理。其间,英福公司妄图垄断矿业,以重金聘用拉拢,都被靳法蕙断然拒绝。

1907年1月,以河南留日学生同乡会杜严为代表的爱国人士在《豫报》发表《矿说》一文,号召河南人民力抗英福公司侵略。同年3月10日,又在上海《时报》发表《警告河南同胞速办矿务书》提出“集资自办”河南矿务,抵制英福公司。随后,各界群众纷纷响应,河南绅商学各界人士,先后在开封、修武、河内(今沁阳)、卫辉、许州(今许昌)等地成立保矿会,团结河南人民,集资开矿抵制英福公司。

1911年,英福公司声称原有矿井已不能够满足开采使用,要求扩大开采范围,并采取讹诈鲸吞、逐步蚕食的手段继续吞并焦作当地土窑。面对英福公司的步步紧逼,觉醒的民族资本家也由分散变为联合,于1911年组织起中州、豫泰、明德三家煤矿公司,引进先进设备,与英福公司抗衡。英福公司为了垄断煤矿的开发,命令他们控制的道清铁路禁运中州等三家公司生产的煤炭,欲置三家公司于死地。

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联合抗争成为民族资本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但相对于英福公司的快速发展,民族资本还很弱小。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法为首的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加上官股纷纷加入后,民族资本的实力进一步壮大。英福公司及当地的民族资本企业意识到,相互竞争只会两败俱伤。

从1913年12月至1914年7月,中方共与英福公司代表经过40多次会谈,终于在英福公司同意取消原定合同及售煤专条的前提下,召集三家公司代表于1914年8月8日签署了《中州豫泰明德三公司合并组织中原公司合同》。

合同共有十一条,其主要内容有:

一、三公司所有请得之矿权及其他利益,均归中原公司享有。

二、中原公司股本额定为三百万。

三、三公司现行开采之矿厂及其组织,均依旧继续进行。

同年9月18日,《中原股份有限公司章程》签订,共46条。至此,中原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办公处位于市解放中路新亚商厦,后迁至天津)正式宣告成立,开启了焦作地区民族资本企业与英商企业分庭抗礼的新局面。

中原公司成立后,发展迅猛,产额日增,在国内声威大震,共有寺河、桐树沟、老君庙三处矿区,总面积共59平方公里,煤矿工人4000余人。

1922年12月,中原公司开始在焦作煤田东部的蟠龙河、李河之间建一、二、三、四号竖井。为配合矿井建设,中原公司在李河煤矿建起了发电厂、贮煤厂,装配了矿用机器设备等现代化煤矿设施。在中原里的东侧建立了100间房子,南北一条街(中原街),东西五条街,成为服务煤矿职工的商业区,该地便取名为百间房。随后,中原公司还和英福公司合办了私立焦作工学院,并配套建立了煤矿医院、矿山公园、学校、剧院等,形成了一个2万人口的小型开放城镇,因而有“小上海”之称。中原公司也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河南省最大规模现代化的民族资本煤炭企业。

之后中原公司民族资本北上天津开辟新路,在天津和平区日租界旭街(今和平路172号)买下1200平方米的地皮,建设中原公司大楼。1926年选址,1927年动工,1928年正式落成。中原公司主楼时称“燕赵第一楼”,是当时天津最高的建筑(现天津百货大楼)。

中原公司的成立,是在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次民族大团结。英福公司对焦作矿产资源肆意掠夺扩张和恶意压榨竞争,极大地刺激了焦作民族工业求存图强的决心,在客观上加速了焦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为民族工业和产业工人的发展壮大积蓄了力量。

(策划:张嘉林 整理:孟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