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09日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美起来实起来
①
②
③
④
图① 孟州老苗图书馆。
图② 大南坡村的老村小馆。
图③ 大南坡村方所书屋。
图④ 金岭坡村的云上的院子。
本报记者 宋崇飞 摄
核心提示
进门有花木,抬头见青山。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修武县大南坡村村中老屋通过修旧如旧变为展览馆、书店,把创造性的人文生活美学空间带给了大南坡;在公园里建起城市书屋,让“诗与远方”变得触手可及;窑洞里的阅读空间,让窑洞重生,让阅读融入生活……近年来,一大批外在形式“美”、功能服务“好”、理念模式“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如同点点繁星镶嵌在怀川大地上,为市民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生活场景。
我市新增
15家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
在5月6日召开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推进会上,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为我市获得2022年河南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单位颁奖,共15家,分别是:修武县大南坡乡村美学示范村、孟州老苗窑洞书馆、沁阳神农黑陶空间站、解放区百年焦作城市书屋、修武县莫奈花舍民宿、修武县云上的院子、沁阳怀帮黄酒酿造技艺传习所、温县小麦博物馆、孟州市槐树乡岩山村红色教育基地、马村区武王街道北孔庄村文化大院、解放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书屋、中站区周窑乡村图书馆、文昌街道姚郭庄、沁阳黑陶小镇、沁阳曹谨纪念馆。
那么,什么是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呢?
据悉,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是以城乡公共空间为载体,围绕公益文化服务供给,融合地域特色、“主客”共享和新型文化业态,实施以空间美化、功能优化、服务优质和运营优异为重点内容的设计与打造,不断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场景,形成更具人文关怀、审美品位、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空间,促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简单地说,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内外兼修,有颜值、内涵,将文化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变成“最美一公里”,让人们能在这里诗意地栖居。
美美与共、各美其美
我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美美与共、各美其美,也受到了《人民日报》的关注。
今年1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我市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孟州老苗窑洞书馆。
孟州老苗窑洞书馆位于孟州市西虢镇莫沟村,顺着村北一处土坡下去,一座古朴而气派的建筑映入眼帘,村民们都叫它老苗书馆。
51岁的苗树生是老苗书馆的第一任馆长。他介绍,老苗书馆占地4000余平方米,藏书5万多册,设有韩愈书屋、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多个功能区,图书涵盖党建、科技、教育、文学、少儿、种植、养殖等多个种类。自2016年建成以来,书馆24小时开放,没有借阅门槛,甚至不上锁,一到节假日几乎坐满了人。
老苗书馆不单能看书,还是村民们联络感情的场所。“半山腰的窑洞冬暖夏凉,很多村民夏天会来休息室纳凉,和熟人聊聊家常,有啥难题一起说说,不一会儿就能商量出解决办法。这就是书本以外的智慧。”苗树生说。
莫沟村农家书屋工作人员还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为游客生动讲述莫沟村的历史故事。返乡大学生也在这里成立辅导小组,为放寒暑假的学生义务辅导作业。
苗树生说:“老苗书馆让读书真正地融入村民生活。现在,钻研技术、看书的乡亲多了,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多了一股精气神。”
今年2月25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了修武县大南坡乡村美学示范村,说它美出了未来乡村的模样。
文章介绍了大南坡村的山村风貌、民俗人情、历史文化等,让读者了解到了这个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气质美和文艺范儿以及它如何用美服务当地群众,并将群众带上了致富路。
中站区周窑图书馆于去年10月1日开始试营业,成为假期网红打卡地。该图书馆分为彩虹时光隧道区、阶梯读书区、水吧阅读区、文创产品区、儿童手作区、“撸猫”休闲区等,目前有图书7000多册,读者办理借阅证后,可以和省图书馆、焦作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来这里看书的,除了周窑村的孩子,还有焦作市区来的孩子。这里也给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提供了最美的公共图书馆。
解放区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书屋,窗外的公园飘着花香,窗内散发着书香,在书香和花香萦绕下,真的让人不由得爱上阅读,晨昏忧乐每相亲。
市民刘琳在公园完成锻炼后,经常跑到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城市书屋看书。她说,这里的城市书屋很美,也很实用,让她实现了“内外兼修”。
继续打造诗意的栖居
可以说,我市的公共文化空间,已成为我市城乡居民深爱的精神家园,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焕发的是文化之美、服务之美、创新之美,展现出强烈的现代人文关怀和文化体验,培育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三部委《关于推进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创新推动新型文化空间建设。未来,焦作市将高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引领,引导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品质作出不懈努力。
今后,我市还将在新型文化空间的拓展上和乡村文化合作社的建设上寻求突破,因地制宜打造文化综合体,不断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文化需求,用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你去打卡了吗?
本报记者 赵改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