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0日
《河南日报》一天刊发三篇报道聚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厚植绿色生态底色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画卷
南水北调绿化带内的天河公园。
本报记者 张 苗 摄
老丁沟—猫岔项目内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吸引市民来此锻炼身体。
本报记者 张 苗 摄
河清水畅、岸绿景美的大沙河。本报记者 张 苗 摄
本报讯(记者张苗)天蓝、地绿、水净,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河南日报》4月25日分别以《半城山水满城林》《“黑水河”蝶变“幸福河”》《废弃矿山变身“花果山”》为题,一天刊发三篇报道聚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报道称,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市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提升,呈现出河畅、山清、水秀、岸绿、生物多样性的美景。
2018年,我市成功申报并实施了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概算总投资24.16亿元,从矿山环境治理、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保护等3个方面,布置了4大类35个子项目。
在工程实施中,我市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指导理念,对轻度受损、恢复力强的生态破坏区域采取自然恢复为主的措施,对中度、重度的生态破坏区域采取人工修复的措施。
截至去年底,我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其中,河道治理长度29公里,矿山综合治理面积7395公顷,恢复新增湿地220公顷,水土流失治理68.7公顷,新增林地2395公顷,新增草地582.39公顷,新增土地整治59.86公顷。
2019年,我市将大沙河综合治理项目纳入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投资10.67亿元全力推进大沙河生态环境治理。针对河水污染问题,我市重拳出击,关闭沿线40家小作坊、养殖场等,从根源上杜绝污水排入河道,完成大沙河5条支流的黑臭水体治理。与此同时,我市将大沙河上游规划为郊野公园,打造一步一景多样的带状景观;中游规划为城市水生态公园,重点建设6座景观拦河坝、滩地及河道两侧微地形塑造、生态绿化、城市生活服务等配套设施。
如今,大沙河水质由过去的劣Ⅴ类变为现在的Ⅲ类,生活的鸟类有129种,已成为我市“网红打卡地、城市会客厅”。
博爱县鸿昌街道下期城村半架山过去是荒山,30多年的时间里,这里历经开山炸石、掏洞挖矸,生态环境遭到破坏。3年多的时间,荒山何以变“花果山”?2019年,博爱县实施月山水库东与半架山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治理面积170公顷。项目实施后,在荒山上覆土5万多平方米,新栽侧柏、花椒、山楂树10.52万株,播撒混合草籽6000公斤,新增林地42.47公顷。
南太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的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通过对矿渣堆、采石场进行综合治理,不仅改善了矿山环境,而且避免了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
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我市注重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融合推进,解放区的老丁沟—猫岔项目,紧密结合该区全域旅游规划,与附近的南太行·花海、南太行健身步道等项目做到了有机融合。项目实施后,原本废弃矿坑密布的采矿破坏区焕然一新、重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