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5月15日
从女书生到女战士
——看九零后法官谢亚非的蜕变
谢亚非在整理案件。
本报记者 邓 帆 摄
本报记者 邓 帆
1990年12月出生的谢亚非,2015年进入山阳区人民法院工作,先后经历法治宣传、信息调研、案例编写和院党组文秘工作。
几年下来,谢亚非收集资料、伏案疾书,得心应手。她撰写的《大力推进司法公开,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等优秀文章被《人民法院报》采用;发表的《追逐法治梦想的风行者》,对法院先进人物进行了细致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针对儿童权益保护问题,她编写了《李某诉赵某、郭某监护权纠纷案》,被省高院列入全省“维护儿童合法权益十大典型案例”;针对“民告官”主题,她编写了《崔某、史某诉焦作市公安交通管理支队赔偿案》,被市中级人民法院采用为全市“民告官”十大典型案例,引发行政单位学习借鉴。
2017年以来,谢亚非负责起草全院年度工作总结、山阳区两会法院工作报告、班子述职述廉报告等重大事项文字材料,都出色地完成了撰写修订任务。
潺潺河流,终汇入大江。经过积累,谢亚非蓄势待发。
2019年,她下定决心到审判一线工作,从一名文弱的女书生蜕变为能征善战的女法官。
书记员、法官助理、员额法官,谢亚非,一步一步都走得扎扎实实。
她热情接待每一位当事人,认真分析当事人所思所想,尽力引导调解、和解,减少社会不和谐因素。
她在担任法官助理期间,曾协助审理原告成某诉焦作市某投资担保公司民间借贷一案。该案看似简单,实则暗流潜动,牵扯面广,判决结案很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社会波动。谢亚非了解到原告成某年逾八十,且患恶性肿瘤正在接受治疗,就积极协调原被告双方意见,和被告共同上门调解,最终调解成功,既解决了原告之困,又最大程度降低了社会不良影响,得到了原被告的一致肯定。
2023年1月,谢亚非从民庭转到刑庭岗位。无论是审判理念,还是工作内容、工作习惯,刑事法官和民事法官都有着明显的不同,这种转变对谢亚非的考验是综合的。
谢亚非抱着归零的心态,从点滴上学起,在细节上请教,逐渐适应了刑事审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在一起起案件中伸张正义、彰显公平。
这是一个关于一天羁押期的故事。被告人司某因犯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于2022年12月26日被外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当时因为疫情原因,未执行刑罚。2023年3月27日,司某又因涉嫌聚众斗殴犯罪被山阳区公安机关逮捕,经山阳区人民法院审理后,决定判处其有期徒刑六个月。
这个案件看上去简单、平常。谢亚非却看出了问题。在翻阅司某前期被外地法院判处有期徒刑六个月的那份判决书时,谢亚非发现该法院在计算刑期的时候给司某少算了一天羁押时间。
严谨较真的谢亚非眼里容不得沙子。她试着和该外地法院联系,却总是无人对接。几天后,执着的谢亚非终于和外地主审法官联系上,告知了司某刑期计算上误差。很快,该法院做出了一份补正裁定,对司某的刑期作了更正。这意味着司某在监狱里可以提前一天出狱。
一天,是谢亚非对法律的“执拗”和敬畏。
多年过去了,谢亚非初心不改,她保持着自己的棱角,对法院工作探索着、热爱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