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10日
填补优质强筋小麦种子、面条专用小麦种子空白,精心研究黑、紫、红、蓝、绿等彩色营养小麦种子……中国老科协奖获得者宋世宗——
“土专家”一生研究小麦“芯”
本报记者 赵根志
5月30日,在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焦作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举行仪式,向河南怀川种业首席小麦育种家宋世宗颁发2022年度中国老科协奖荣誉证书和奖章,表彰他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推动科技为民服务等方面的重要贡献,同时也为他奋斗的河南怀川种业挂牌设立焦作市老科协农作物种子培育基地。
焦作素有“中国小麦之都”的美誉,是闻名全国的粮食高产区。全市小麦种子繁育面积6.6万余公顷,占全省四分之一,年产优质小麦种子5亿公斤,为国家的种子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成绩的背后,是一代又一代育种专家和科研团队扎根麦田、接力创新,为焦作小麦种子注入磅礴之力的结果。宋世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扎根田间地头,梦想地里多产粮
记者见到宋世宗是在他的河南怀川种业试验田里,农民们亲切地叫他老宋。
老宋1951年9月出生于修武县周庄镇郜屯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上个世纪50年代,农业技术落后,粮食亩产量只有100多公斤,由于尝过饥饿的滋味,年幼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地里长出吃不完的粮食。13岁初中毕业后,他回村当了一名农民技术员,立志改变家乡农业落后面貌。
由于他爱学习、善动脑、肯钻研,年纪轻轻就成了十里八乡公认的“土专家”。1975年,他被调到周庄农业技术推广站当农技推广员,决心一辈子扎根农业技术研究。白天跟同事们田间摸索,晚上掌灯自学到深夜,几年下来,他学到了很多农业专业知识,成了农技站的技术骨干,被评为农艺师,后来当上了农技站站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技专家。他致力于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广泛推广,先后两次被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授予全国农技推广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培育强筋小麦,填补两项空白
粮食要高产,种子是关键。不满足于一辈子只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1995年他萌生了培育小麦新品种的想法,他有一个朴素的愿望:让老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老宋选择的攻关方向是强筋小麦。根据面筋强度,小麦分为强筋、中筋和弱筋,其中强筋小麦具有蛋白质含量高、面筋强度大、延展性好等优点,非常适合做面包、拉面和饺子等,而优质高产强筋小麦市场稀缺。经过4年的考察论证,1999年他正式开始了研究攻关。
小麦育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一个品种的培育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2005年,老宋从修武县周庄镇农技站退休了,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又到河南怀川种业继续他的小麦新品种培育工作。寒来暑往,栉风沐雨,历经12年连续七代选育,2011年10月,小麦新品种顺利通过了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怀川916号”。它的选育成功填补了焦作市没有优质强筋小麦的空白,因表现优异,至今仍在多个省、市大面积种植。2018年5月,“怀川66号”小麦种子通过审定,填补了我国面条专用小麦种植的空白,品质可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媲美。
填补两项空白,老宋的追梦路并没有停歇。2021年6月,强筋矮杆小麦新品种“怀川709号”又通过审定,优质强筋小麦又一次得到提升……多年的潜心研究,让他又一次取得了丰硕成果。
研究彩色小麦,让食物更有营养
6月5日,高新区苏家作乡南石涧村北的怀川种业试验田里,麦浪翻滚,金黄耀人。老宋头戴草帽,身着蓝大褂,带领大家用剪刀收取麦穗,收获的麦穗会放入袋中,然后挂上带编号的标牌。这里的每一垄小麦都是一种杂交组合,只能手工收获。每一垄都凝聚着育种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弥足珍贵。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创新事关农作物品质提高、产量提升。彩色小麦试验田里,老宋剪下一穗成熟的麦穗,一阵揉搓,吹掉麦皮,只见蓝色的麦粒颗粒饱满,十分好看。连日的阴雨,没有对试验产生任何不利影响。原来,彩色小麦具有抗穗发芽基因,能阻止麦穗发芽。
育好种方能种好粮,彩色小麦是老宋最新的育种方向。随着粮食产量的大幅增长,人们在吃饱吃好的同时,还要吃出营养吃出健康,而彩色小麦在这方面优势明显。
彩色小麦的籽粒有黑、紫、红、蓝、绿等颜色,对食品而言,颜色越深,花青素含量越高,营养价值越高。老宋告诉记者:“彩色小麦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钙、铁、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是功能食品的优质营养原料。”他从2015年开始研究,经过8年的系统选育,今年6月终于优选到稳定的新品系,命名为“海蓝1号”,目前正开展区域试验,试种成功便可推广种植,焦作人有望在几年后吃上本地培育的彩色小麦。
年过七旬当主播,田间地头教种粮
虽说老宋把心思都花在了新品种培育上,可多年的农技推广生涯,他早已跟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经常会接到电话咨询或邀请他去做技术指导。
为了向更多人传授小麦种植技术,2020年,老宋在短视频平台开设了科普专栏《老宋谈农技》,已发布短视频400余条,内容多在田间地头拍摄,涵盖播种技术、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指导、答疑解惑等方面,紧扣时令节气,广受农民朋友欢迎。“手机既是新农具,也是新教具。几分钟的短视频很有针对性,农民拿起手机看几遍就能学会,有疑问还能在评论区互动。”他说。说话间隙,电话响起,有农户咨询问题,他又认真讲解起来。
办公桌上一摞一摞的记录本和试验田里密密麻麻的标签,见证着老宋多年的育种研究。今年,他培育的5个小麦品种将参加国家、省级区域化生产试验。长年的田野蹲守和高温暴晒,老宋头发花白、皮肤黝黑、满脸皱纹,还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家人担心他的身体,一再劝他停下来,安享晚年。他却乐在其中,只要身体允许,就照常去试验田,完成他的育种试验。
他在获奖感言中说:“培育中国好小麦,成就世界好面粉,让百姓吃得饱吃得好,是我毕生的追求,再苦再累,我也心甘情愿。”这是一个老专家的肺腑之言,也是中国老一辈育种人的缩影。他们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把科研的根扎在泥土里,把论文写在了田野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