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6月15日

“优”无止境再发力 厚植“绿土”引凤来

——看市生态环境局如何加力优化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 朱晓琳

一流营商环境是最好的“梧桐树”,是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竞争力,而底色就是绿色。

“在去年生态环境部组织的监督帮扶活动中,我市‘四查三帮’工作法受到了生态环境部黄润秋部长的批示表扬并全国推广,荣获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典型经验做法通报表扬,‘四查三帮’具体是什么?”在 6月13日举行的全市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上,河南电视台记者的提问让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董炳辰心潮澎湃。

这是一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

——“四查”:提级查、分包查、科技查、异地查。“三帮”:帮企业查清问题、帮企业整改问题、帮企业管控损失……

——审批“网上办”和“不见面”,执法人员“免打扰、慎处罚”,监测“非现场”、监管“信息化”,对正面清单企业“无打扰”管理,对符合条件的轻微违法行为免予处罚……

——深情暖暖的企业服务日活动,累计帮扶企业3980家次,答复或解决问题1561个;热情满满的精准指导,积极引导企业绩效评级,累计创建A、B级企业和绩效引领企业125家,让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频共振。

这些都只是市生态环境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缩影。

今年年初以来,市生态环境局在优化营商环境上再发力,办事再提速、帮扶再升温、监管再加力、再创新——

再提速

放权赋能,全面优化环评审批服务

围绕全市发展大局,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要素保障作用,以务实高效的举措,破解制约环评审批的难点、堵点问题,以更高质量服务保障企业绿色发展,用“生态+”“服务+”持续擦亮营商环境绿色发展底色。

一串串“放管服”的数据,一项项便民利企的措施,折射出市生态环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和力度。

——简政放权,提升效能。累计向县(市、区)下放158项审批权限,实现项目近办、快办。

——承诺审批,提速减负。对不涉及环境敏感区的水利、基础设施等项目以及位于市级以上产业园区、符合园区规划环评的65类项目,实施告知承诺审批,审批时间从5天减少到1天。2022年以来完成告知承诺制审批项目78个。

——打捆审批,简化程序。对位于市级以上产业园区同一行业类型且编制报告表的项目,实施环评打捆审批,一次办结、统一批复。近期,对亚投行贷款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实行了打捆审批。

——靠前服务,强化支撑。成立综合性环评服务专班,制订环评助企帮扶专项方案,聘请河南理工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提前介入、靠前服务,对“三个一批”等重点项目优先在全市范围内协调总量,帮助项目厘清可能存在的环评制约因素,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再加力

赋能夯基,以优良生态优化营商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流的营商环境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

营商环境考核二级指标“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指数”包含30项内容,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涉及生态环境、住建、城管、园林等14家单位,他们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焦作的天变得更蓝、水变得更清、土变得更净、环境变得更优美,为优化营商环境赋能夯基。

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向好。2022年,全面完成省定目标,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两年退出全国168城市后十名,PM10浓度、PM2.5浓度分别优于省定目标10微克/立方米、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222天,超过省定目标7天;重污染天首次少于10天。获得全省大气污染防治攻坚优秀格次,在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作正面典型发言。

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全市6个国、省控制断面均达到或优于省定目标,黄河流域两个断面达到II类水质,南水北调干渠焦作段保持II类水质,劣五类水体全部消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连续多年达标率100%。大沙河(焦作城区段)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建立省、市、县三级耕地土壤污染预警体系,严格建设用地环境准入管理,推进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履行法定义务,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2022年,我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实现100%。

再创新

精心谋划,全力打造改革创新事项

改革创新事项是营商环境评价考核规则明确的加分事项,2022年市生态环境局共谋划梳理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事项。

——蓝天保卫战典型经验做法,获得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系全省唯一。

——大气攻坚夏季监督帮扶工作获得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批示,印发各地学习借鉴,并在全国夏季监督帮扶工作会上作典型发言。

——焦作市废弃矿井封井回填试点项目,是全省5个国家级地下水污染防治试点中第1个完成的,形成了4种可复制、易推广的回填模式,目前正在申请焦作市地方标准。

今年又谋划了5个方面的创新事项,全部有序推进。

营商环境,“优”无止境。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生态环境与营商环境齐头并进,持续转变作风,真心惠企纾困,助力企业绿色转型,为营造一流营商环境贡献“绿色”力量。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