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08月28日

张老湾村的“蝶变密码”

本报记者 王爱红

立秋时节的大山,高天流云,草木葱茏。作为“太行八陉”之一——太行陉的必经之地,沁阳市常平乡张老湾村被青山环抱,整个村庄掩映在绿色之中。

昔日省级贫困村,今朝美丽新家园。张老湾村的“蝶变密码”是啥?

8月14日,记者走进这个有着400余年历史的小山村探寻,发现答案就藏在崇山峻岭间,而解锁“密码”的正是沁阳市公安局驻张老湾村工作队。

张老湾是全山区村,全村耕地零零星星加起来没有几亩,常住人口仅有69户131人,且多是60岁以上留守的老年人,其中脱贫户(含监测户)38户。

这样的“家底”,如何带动脱贫群众增收?又如何推进乡村振兴?

靠山吃山!

连绵起伏的大山,是大自然给张老湾的最好馈赠。立足一方水土,沁阳市公安局驻张老湾村第一书记靳怀鹏找到了发力点——深耕“土特产”,打好“绿色牌”!

驻村工作队首先试水林下养殖,浅尝初试竟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第一年光土鸡就卖了近万元,土鸡蛋更是日产日销、供不应求。眼见为实,村民们动了心。在驻村工作队的示范带动下,五六户村民主动搞起了土鸡养殖。

“以前家里的土鸡蛋卖不出去,现在贴上‘张老湾’标签,20块钱一公斤,得打电话预订。”脱贫户吴金枝笑着说。

脱贫户吴自来接过话茬:“驻村工作队帮忙联系,土鸡蛋卖得很快,每月都有人预订,有的直接跑来家里买,一年多挣几千块钱没问题。”

吴自来腿脚行动不便,却是个养殖能手,他在村里每月有1000元公益岗收入,还在山间坡地散养了四五十只土鸡。70岁的他今年新换了一部智能手机,正在学如何使用手机支付。山里的土鸡蛋不愁销路,更坚定了他继续搞林下养殖的信心。

独特的地理环境,赋予张老湾村松软的土质和丰富的矿物质,适宜种植红薯、小米等农作物。靳怀鹏走访得知不少村民喜欢种红薯,就说服该村党支部书记卫清斌在他家开了一片地,引进多个红薯品种进行试种,最后选出最适合张老湾村土质且产量高、口感好的红薯品种,将其命名为“张老湾特蜜薯”。去年村里种植了5亩“张老湾特蜜薯”,借助电商渠道销售,每公斤卖到七八块钱,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为村里带来了2.5万元收入。

卫清斌乐坏了:“都知道我们张老湾的红薯好,但以前就是卖不上价,一斤卖个块儿八毛,不是留着自己吃,就是送亲戚朋友。没想到现在价格翻倍,还卖脱销!”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着党支部”,示范带动作用再次彰显。今年,张老湾村红薯种植规模继续扩大,全村30亩种植面积,村民种植占了一半,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可见长势喜人的红薯,就连附近的前和湾、后和湾和老马岭等村庄也加入种植行列。

大山是一座无尽的宝藏,驻村工作队不断“解锁”,惊喜一个接一个:漫山遍野的野酸枣成为另一把增收“金钥匙”,野酸枣嫩芽炒制成茶,一公斤干茶能卖数百元,村民采摘既能增收,又能带动村集体经济。素有“中华第一果”美誉、被我国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的文冠果,自去年靳怀鹏在村里巡山时发现后,驻村工作队就为676棵野生文冠果编号挂牌,加强保护和宣传。今年,招商引资深度合作开花结果,文冠果种植培育、文冠果茶加工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做活“土特产”,拓宽致富路。驻村工作队的定点帮扶,开辟了张老湾村发展新路径,村庄“生血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488亩退耕还林地全部交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和规划,并以土地入股形式投资外来企业项目,盘活土地利用价值;自主设计Logo,土鸡蛋、红薯、旱地小米、土蜂蜜等农产品统一张贴,运用“张老湾”统一标志,增强村民文化自信和凝聚力,提升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张老湾特蜜薯”区域性红薯品牌和培育基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农户“绑定”合作社,推动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销售;与郑州澍清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融道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建立长效利益联合机制。

如今,山依旧是那座山,变的是“吃山”的方式。张老湾村“土特产”品牌越擦越亮,村民腰包越来越鼓,全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2017年的7210元增至现在的近1.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