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23日
给乔叶的一封信
姐姐:
你好!
我跟着你亦步亦趋走来,始终没有忘记为什么出发。下学后,与你第一次谋面是在县委通讯组(县委宣传部新闻科的前身),拜读你的第一篇人物通讯《马路上的“电线杆”》,字里行间透着浓浓的文学气息。
1996年9月份,我在《修武报》学习,隔三岔五去你们通讯组请教。在你们的引领下,我背上干粮,坐上绿皮火车,开启了一次次说走就走的求学之旅:南下广州多次参加何满老师组织的壹起·讲新闻小学堂等培训活动,其中,她为我们解构了2001年美国普利策新闻特写报道奖《面具背后的男孩》,让我“井底之蛙”看到了非虚构写作“天有多高”;北上北京,周五一晚上火车,次日天刚刚亮赶到国家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闻写作》《新闻爱好者》《大众摄影》《摄影家》等杂志,中午不敢去吃饭,害怕回来没有座位,下午赶场子似的坐地铁去听公益讲座,之后又搭乘返回的火车。
从去年你的作品《宝水》入围各大媒体年度好书榜,到今年荣获茅盾文学奖,媒体深入浅出地解读你的作品,记者邀请你畅谈写作经历。我从媒体报道中,了解到你多次往返家乡,走进大南坡村、一斗水村等乡村体验生活,采集写作素材。正如作家陆梅这样评价:“《宝水》的语言特别来神。三成书面语、七成方言土语,就是小说里写到的豫晋交界南太行山的村俗、俚语、乡谚。”值得庆幸的是,我深深扎根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拜老百姓为师,“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站在田间地头找感觉”,蹲点调研,解剖麻雀。2012年新春来临之前,我来到一斗水村调研,新春期间又打电话补充素材,最终和杨仕智老师采写的《百年古宅话变迁》,在节后上班第一天《焦作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让养在人深闺人未识的一斗水村走出大山、飞向世界;持续跟踪一斗水村和平顶爻村脱贫攻坚,和崔志坚老师、夏先清老师分别采写的《“凤凰”开始往山旮旯飞》《好一场脱贫接力赛》先后在《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上发表。2020年9月25日,大南坡村举办乡村复兴论坛·修武峰会前后,我和记者老师们一样写过不少新闻。但令我难以忘怀的是12月初,和牛秉富爷爷一次聊天。“俺老汉还是非常买陈奇老师的账!”这句让我夜不能寐,开始打腹稿。第二天,又带着同事韩露亿再次回访,经陈学桦老师润色后,《买账》在《河南日报》现场短新闻大赛栏目刊发,还被报社领导点名表扬。从此,牛爷爷“牛气冲天”,走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焦点访谈》……就这样我和百年古宅的主人李晚富、大南坡的牛爷爷等采访对象都成了“忘年交”。逢年过节,我都会看望这些老朋友,感谢他们走进我的新闻里。
无论是你前期在《中国青年报》等媒体上发表的散文,还是后来接连出版的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我不是不屑一读,而是不敢拜读,不敢面对知识匮乏。半路出家的我,比葫芦画瓢学写作,早背唐诗宋词、夜读余秋雨散文集。为了打牢写作的根基,当初执拗地选择了基础课有《大学语文》的南大,连考两年止步于复试。“没有白读的书,没有白走的路。”理论与实践贯通后,新闻写作有了进步,和焦作日报社王言老师共同努力,先拿下2013年度河南省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后参与采访的《修武:“教科书”激活党建新动力》也夺得河南省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河南记协还推荐参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作品。
作为深耕20多年的基层通讯员,小县有挖不完的新闻富矿,更有敢与主流媒体记者抢版面、抢位置的大作为。“好素材就在身边,不必舍近求远。”你的虚构作品长篇小说《宝水》就是最好的例证。
此致
敬礼!
小弟:崔红星
2023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