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09月23日
嘉阳煤矿:焦作煤矿南迁抗战的“活体里程碑”
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迎着抗日战争的烽火,中福公司进川筹建的嘉阳煤矿落成,开启了焦作煤矿南迁入川抗日救国历史的高光时刻。在这段艰苦的历史岁月中,南迁嘉阳煤矿的焦煤人怀揣抗日救国的信念,生产优质煤炭百余万吨,有力支援了抗日战争,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煤矿”。
中福公司南迁后,由于抗战及工业、民用急需,国民政府以中福公司内迁的人力、物力和资源委员会掌控的财力与四川实业界、银行界在四川合资兴办了天府、嘉阳、威远、石燕四大煤矿,嘉阳煤矿是中福公司在四川合办的第二个煤矿。
1938年10月24日,随着战争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中福公司撤离谭家山煤矿。其间,孙越崎派人赴乐山勘察矿区情况,经综合考量,决定在四川省筹建嘉阳煤矿。公司名称“嘉阳”二字,是孙越崎与谭家山煤矿矿长汤子珍二人共同商定的,他们考虑到矿区井田在乐山县的南面,马边河的北面。山之南,水之北为阳,“阳”为万物之光,甚为吉祥。取名“嘉阳”,乃是以矿区井田地理位置与取意吉祥安康的意愿结合而成。
建设嘉阳煤矿的初衷,在1938年12月9日经济部资源委员会给四川省政府公函(资渝秘字第2778号函)中,表达得非常清楚:“本会为增进生产、救济煤荒起见,特在贵省犍为、乐山、屏山等县属石磷黄丹一带,就国营煤矿区,从事开矿,并酌收商股,组织嘉阳煤矿公司,俾资经营,相应函达,即希查照备案为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营以委员长蒋中正的名义于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2月28日向四川省政府发出1054号训令,要四川省政府所辖矿区各县及保安团,遵照并随时予以协助保护。
1938年12月17日,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股东大会在重庆牛角沱资源委员会本部召开。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福公司和民生公司、德丰公司、川康商业平民银行等签订了《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章程》合办嘉阳煤矿。公司总部设在重庆,议定资本总额为法币120万元,其中,资源委员会占34.5%,中福公司占33.1%,民生公司占16.65%,德丰公司占1.65%,川康商业平民银行占0.8%。董事会推荐翁文灏为董事长,孙越崎为总经理,汤子珍为矿长。
1939年元旦,被主流报刊称“抗战有幸,民族有幸”的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隶属经济部资源委员会,下设秘书室、会计室、总务室等职能室。嘉阳煤矿位于四川西南部犍为县芭蕉沟,整个矿区呈线状分布,下设两个单位:一是嘉阳矿厂,二是嘉阳营运处。
建矿之初,为迅速出煤,嘉阳煤矿采用了焦作竖井开拓技术和蒸汽绞车等先进设备,直井深至43.8米见煤。井口装有40马力蒸汽绞车。风井在直井东北面77米处,井深34米。以通风为主,兼作出煤之用,后来矿厂收购斜井一口,与风、直两井形成三角形。各井到达煤层后,相互贯通,在单巷中每隔100米再分上下横巷布置采区,沿用了焦作煤矿先进的煤层开采技术,对四川后来的薄煤层开采技术产生了深远影响。1939年7月,三个井口同时出煤,创造了半年时间建矿产煤的奇迹。
随着原煤产量的增加,煤炭运输环节愈显薄弱。嘉阳河运股主任徐鸿灿向孙越崎建议改进运输程序和方式,修建南(南岸沱)朱(朱石滩)轻便铁路。1940年6月27日,南朱轻便铁路建成通车,全长1600米。建成后,日总运量达400吨,极大提升了煤炭外运量。有关资料显示,1942年嘉阳煤矿总产量达97313.17吨,除约三分之一在当地出售外,下运(宜宾)沪渝各地,占外运量92%,上运嘉定(四川省乐山县嘉定府)、成都等地,占外运量8%,为抗日战争军需动力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945年,嘉阳煤矿行政部门回迁焦作,而设备、工人留在芭蕉沟继续生产。11月10日,嘉阳煤矿股份有限公司与天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全济煤矿公司合并,成立天府煤矿股份有限公司。1949年12月,嘉阳煤矿所在地迎来了解放,煤黑子成了矿主人。
解放后,嘉阳煤矿的发展进入了新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煤炭产量日益攀升,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随后的几十年间,嘉阳煤矿优质煤开采殆尽,经济亏损急剧增加时,嘉阳煤矿秉承孙越崎先生不断改革、创新的理念,将嘉阳煤矿从一个资源枯竭型的衰退矿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文化旅游、观光体验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矿山公园。目前,依然运行在芭(芭沟镇)石(石溪镇)铁路上的嘉阳小火车成为目前全世界唯一还在运行的窄轨蒸汽小火车,被誉为“工业革命的活化石”。
作为中福公司南迁的产物,嘉阳煤矿因抗战而生,是中国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利用焦作煤矿的先进煤矿设备,在四川开办的四大战略性煤矿之一,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先进煤矿大迁徙的艰辛历程,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活体里程碑”,成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煤矿发展变迁、中国工矿小镇变迁的重要场所。
(策划:张嘉林 整理:孟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