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0月17日

化解纠纷促和谐

——马村区马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矛调工作小记

接受法律咨询。

普法志愿服务。

本报记者 邓 帆 摄

本报记者 邓 帆

近日,司法部发布决定,授予焦作市马村区马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称号。

马村区马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2003年7月设立,距今已有20个年头。多年来,该调解委员会践行“调解+普法”工作思路,完善调解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坚持进街道、进学校、进单位、进家庭,大力排查矛盾纠纷隐患,做到有案必调、就地化解,积极参与辖区平安建设、法治建设工作,妥善调解处理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为辖区的社会稳定和谐作出了重大贡献。

今年6月13日中午刚下班,该调解委员会专职调解员胡铤接到电话,当听到马村街道某村因殡葬引起了兄妹之间的吵闹,有大打出手之势后,便急忙与另一名调解员马秋霞赶赴现场。

经了解,死者李某丙兄妹四个,大哥李某甲,二哥李某乙、小妹李某丁。李某丙无儿无女,系某矿退休职工。晚年生病期间,起初兄妹商定按月轮流照顾其生活起居,后来因李某丙存款7万元的归属问题兄妹三个闹起了矛盾,“轮流照顾”的约定也被打破。外嫁他村的妹妹李某丁将李某丙接到自家单独照顾。

今年6月10日,李某丙去世,妹妹李某丁在未通知两位哥哥的情况下将死者尸体火化,准备下葬。两位哥哥得知后,带着各自的儿子强行阻拦,多亏辖区民警及时赶到,一场暴力事件才幸免发生。

调解中,妹妹李某丁坚持死者后期是自己养老的,自己送终理所当然;两个哥哥坚持弟弟的丧事应按村里风俗习惯由李家兄弟操办,不搭灵棚、吹响器操办一番,不仅对不起弟弟,在亲朋好友和街坊邻居面前也不好交代。尽管调解员多方面说服,双方都坚持己见。

调解员意识到,虽然各方的说辞冠冕堂皇,但根本问题在遗产继承上。因为在农村的传统意识中,谁养老送终谁继承遗产。针对这种情况,调解员一方面宣讲《继承法》,端正当事人的传统继承观念;另一方面采取单方说服、及时沟通的办法,力求达到兼顾双方感情和面子,顺利安葬死者的结果。

经过反复说服与沟通,最终达成了“丧事按照农村的风俗习惯和兄长提出的规格要求,由妹妹主办,两位兄长及家人出面协办”的协议,当事人都表示满意。

对于疑难案件,马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也从不放弃。2020年12月的一天上午,有听力障碍和智力残疾的董某来到调解委员会求助。

由于沟通有碍,经过一上午的努力,调解员才弄明白她的家庭情况和求助的事项。原来她的父亲去世多年,母亲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住在养老院;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姐姐,拿着她母亲的身份证、退休工资卡和她本人的低保卡,姐姐每月给她400元,给她母亲交托老费1300元。董某认为姐姐克扣了她的低保费和妈妈的工资,便想要回妈妈的退休工资卡和自己的低保卡。

调解员及时与她的姐姐取得联系,了解到其母退休金勉强支撑养老院开销,妹妹低保费每月350元,姐姐补贴50元,共400元给妹妹。了解情况后,调解员通过文字交流方式,劝聋哑女与姐姐重修旧好。

怎样能打开她的心结?调解员约了董某的姐姐和她一起当面调解。经过艰难的沟通,董某终于了解了姐姐不仅没克扣钱,还自掏腰包贴补自己,明白了姐姐的一番良苦用心。调解员趁热打铁,劝姐姐将董某的低保卡和母亲的退休工资卡交于她本人,姐姐一如既往地担负起母亲在养老院的有关事项,大家一直忙到晚上7时许,调解圆满结束,董某满意而归。

近年来,马村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共排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42起,调解成功827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8.2%,其中疑难案件26起、群体案件5起。辖区内没有因调解工作不及时、不到位引发“民转刑”案件或群体性事件,没有重大投诉、信访、舆情等问题。多起案例被《河南法制报》《焦作日报》《焦作晚报》报道,两起案例编入《河南省人民调解精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