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1月02日
在孤独的常态中创造价值
(本报资料图片)
本期主持人:许伟涛
本期推荐人:王鹏(焦作叁拾壹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推荐书目:《与孤独共处》
推荐理由:《与孤独共处》一书有个副标题:喧嚣世界中的内心成长。在该书中你会了解到,孤独并不是消极、退缩的代名词;能够独处,是人具有独立认知和安全感的体现。作者将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理论、荣格的自性化理论等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融入人物事例中,探讨了孤独的多种情况,如康德因学术研究而自我隔离的孤独、贝多芬因失聪陷入孤独、门德尔松因丧亲而短暂处于孤独之中等。正如作者在开篇所说,人可以在孤独状态中改变态度和行为习惯,也可以对生活有新的认识和领悟,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
主持人拆书:人们普遍认为,亲密的人际关系是幸福的主要来源,但是在联系过度频繁且紧密的网络时代,我们会发现,独处的过程,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一样重要。深入探索内心,追随自己的兴趣,进行创造性活动,我们同样可以获得深刻而有意义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比如,世上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并没有建立家庭或拥有亲密的个人关系,比如笛卡尔、牛顿、洛克、帕斯卡、斯宾诺莎、康德、莱布尼茨、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以及维特根斯坦等。非凡的创造天赋并非人人可得。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往往让人既敬畏又羡慕,他们通常被视为特别的存在,无法像普通人一样感知苦乐。
其实,不只天才能从非个人关系中找到人生的主要价值。伟大的创造者是证明这一论点的最好例证,因为他们的作品可以流传下来,相对不那么显山露水的普通人则很难证明广泛而深刻的兴趣是他们生命中的主要关注。如今,我们给人际关系附上过高的价值,这会让人际关系本身不堪重负。我们期待完美的亲密关系都能带来幸福,一旦不能带来幸福,那么一定是关系出现了问题,这种想法本身似乎就有点夸张。
不过,个人生命体验越丰富的人,对人类福祉的贡献就越有限,但凡有创造才能的人总是在寻求自我发现和自我改造,通过创作来探索世界的意义。他们觉得这样的过程很有价值,就像冥想或祈祷,虽然和其他人没有关系,但自有其意义所在。或许创造性天才对于孤独的需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可以为我们揭示那些正在被忽略的普通人需求。
总裁读书会,分享大智慧。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