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5日

“双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高新区“双创”特色载体建设再造发展新优势启示

详见今日本报A12版

创客空间。

焦作智慧岛。

国家级孵化器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本栏照片均由本报记者郭树勋摄)

核心提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激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的重大改革举措,是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新动能的新引擎。高新区近年来紧扣“又高又新”高质量发展主线,加快推进“双创”特色载体建设,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拓展企业成长新空间,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打造区域创新新引擎,成为全省的示范典型。

本报记者 郭树勋

高新区2020年成功获批国家第三批“‘双创’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科技资源支撑型)项目”以来,累计获得支持资金4700万元,为河南省最高;

“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以来,高新区陆续出台了《焦作高新区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焦作高新区推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不断推动“双创”特色载体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平台、新引擎、新高地;

高新区目前拥有省级以上“双创”孵化载体10家,数量居全市第一,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全市唯一)、省级大学科技园1家(全市唯一)、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众创空间6家;集聚各级研发平台148家,其中省级以上研发平台83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4家,持续领跑全市;“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获批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32个,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的新高;

……

一组组数字的背后,是该区以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为抓手,集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的创新之举,有力助推了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协同创新,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该区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努力提升产业创新力、集聚度和竞争力。

搭建创新平台。该区围绕装备制造、绿色食品传统产业升级和新材料产业培育,围绕未来产业布局,抓住“双创”特色载体建设机遇,加快各类创新平台发展。引入焦作产业技术科学院落户焦作高新区,集聚产业链、人才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等“五链”,共生融合发展。

导入创新资源。该区立足本地创新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积极主动对接中关村科技资源,成功引进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在焦设立分中心。与上海技术交易所进行合作洽谈,争取更多科技成果资源在高新区落地。

壮大创新主体。该区聚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平台体系完善、科技创业载体升级等领域,依托科创平台、科技型企业,实施各类项目10个,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双创”特色载体建设项目实施以来,高新区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增幅达139%;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16家,增幅达220%;新增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2家、省级“瞪羚”企业3家、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6家,拥有省级中试基地重点培育单位4个。

完善孵化体系。该区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积极培育“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梯次孵化体系。支持名仁名创众创空间与中国药科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开展校地合作,转化落地12项新产品。支持天宝超硬材料众创空间围绕超硬材料产业发展,与郑州大学等高校重点学科带头人合作,聚集超硬材料产业吸纳关联企业、团队39个。

园区建设,拓展企业成长新空间

拓展企业成长新空间,该区与高等院校、社会资本合作,规划建设了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腾云数字经济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创基智谷、科技总部新城、中德科技园等6个创新创业综合体,总面积150万平方米,建成投用面积54.8万平方米,入驻企业、创新创业团队890余个,年实现利税近亿元。

特色化发展。该区加强总体统筹,引导园区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避免同质化竞争。

专业化运营。该区结合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组建了专业化的运营公司,3个国有企业负责园区的建设、运营、招商。

市场化招商。该区河南理工大学科技园充分利用产业研究院资源,成功引进河南磐升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在焦作建设生物医学存储中心项目,打造中原地区“健康银行”。数字经济产业园与中方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围绕高端实验室装备成立研究转配中心,打造高科技服务未来产业,集群式引进检验检测相关企业入驻。

精细化服务。该区吸引科技金融、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入驻,为入驻企业打造一站式服务,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目前,已对接资本服务机构71个,争取科技贷款4500万元;培育省级创新创业导师22人。

人才引育,构筑人才集聚新高地

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强区的依靠是人才。在“双创”特色载体建设中,该区积极打造人才高地。

通过企业“引”。该区依托企业、园区,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30余个,获批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32个,进入市级科技人才库244人。焦作天宝桓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中国矿业大学邓福铭教授作为公司技术带头人,合作项目获得河南省2021年科技进步二等奖。

依托平台“引”。该区依托现有9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孵化载体,吸引创新创业人才入驻。累计吸纳入驻创业团队100余个,吸纳博士创业人才20余名,支持高校教师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余家。

用活政策“引”。该区从创业扶持、生活补贴、交通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吸引留住青年人才、高层次人才。2019年以来,累计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硕士198人、博士149人,兑现青年人才落户补贴568.75万元、住房补助251万元。

强化保障“引”。该区为满足引进人才的过渡性居住需求,焦作高新区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具备拎包入住条件的人才公寓1060套。目前,已建成投用50套、在建660套。

“双创”启示,打造区域创新新引擎

该区通过“双创”特色载体项目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以及与其他项目的情况对比,获得了三点经验启示:

明晰政府与市场边界,注重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确保“双创”特色载体建设取得实效,需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应主要依靠企业平台,尤其是大型企业。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本,依靠市场力量建设“双创”特色载体,由企业完成平台硬件建设、企业孵化、资本投入等流程,政府根据运营情况,给予政策性支持。要组建专业机构,重点针对科技型创业,引导投资机构以及成功的创业者组建创业服务公司,为创业者服务。要加强区域合作,依托当前载体平台,链接跨区域、跨专业的优质资源,打造科技创新“引进来”窗口,推动高端科技成果在焦作转化落地。

实施特色载体精准服务,注重提升特色化与专业化。为避免出现产业接近、服务雷同的同质化现象,必须对现有国家级众创空间、孵化器等载体整合提升,走特色化、专业化的路子。要注重自身能力提升,注重提升各类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挖掘创业者真实需求的能力、对创业者行业深度理解的能力、链接和整合各类资源的能力及与创业者共享收益的能力,实现体系化批量化帮助创业者。要细分深挖产业领域特色,“双创”特色载体囊括了咨询、服务、技术、人才、投资等长链条里的很多价值,通过集中在某一个产业领域或者技术门类做精做专,将产业深度与企业特色相结合。要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真正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园区的资源禀赋来适应并满足客户的需求,将载体服务内容引向特色化与专业化。

加快科创资源开放共享,注重资源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双创”特色载体建设走深走实,关键是要实现内外资源的集聚发展。要实现数据共享,鼓励高校、研究机构、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向全社会开放基础数据、科研成果、传统品牌等闲置资源,让这些零散、沉淀的资源进入“双创”平台,重新焕发活力。要实现人才共享,充分依托河南理工大学人才、科技成果、文化氛围等地方最优科教资源,形成“科技+孵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机制,引导更多科研团队入驻孵化。要将院校地科技合作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全力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深入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

推进高质量发展,“双创”特色载体建设是重要抓手,唯有加快创新驱动步伐,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生态,方能为高质量发展增能赋能、再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