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5日

山阳区:实学实干务求实效 用心答好民生答卷

本报讯(记者原文钊)时值初冬,“舞台艺术送基层”活动走进山阳区新城街道墙南村,一曲河南豫剧《朝阳沟》点燃了村民们的热情;成丰路沿线正在上演“变形计”,7人制社会足球场正在加快施工建设……从“文化惠民”到“健康为民”,一个个“民生答卷”正在山阳区大街小巷悄然书写。

循着民声来,奔着民愿去。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山阳区坚持把“实”的要求贯穿始终,以“双报到”为抓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办好惠民实事、回应民生关切,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紧盯旧账难事,由“民生所愿”到“民声所赞”。“以前和厂里沟通了很多次,供暖问题一直没解决,现在经过改造,终于能用上稳定达标的暖气了,真是办了一件实事!”东方红街道矿山西院小区居民李先生满意地说。

该小区始建于上世纪80年代,属于企管楼院,由于管理不到位且无力承担供暖,暖气漏水、保温层脱落、供暖不达标的问题时常发生,加之“心不齐”“钱难凑”,数年修补却徒劳无功,工作只能在原地打转。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何将“应”落到实处?山阳区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工作制度,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通过领导现场办公抓推进,街道、部门精心组织抓落实,党员群众全力支持抓配合,从倾听群众意见到制订改造方案再到争取资金,终于帮助该小区1100余户群众解决了供暖管道改造等问题,切实把“四下基层”过程变成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过程。

让“民生”跟着“民声”走,山阳区从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入手,全覆盖开展民情民意恳谈,对于能立即解决的合理诉求现场办公解决;对于一时难以解决、需要上级统筹推进的,纳入民生实事台账,由县级领导督促跟进,并落实责任人、处理意见和整改措施,形成“征求—恳谈—解决—反馈”的工作格局,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

阳光社区维修路灯总线、更换公共下水道盖板;丰收社区为多层楼房加装天井盖40余个……山阳区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微建设”“微更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截至目前,全区已召开恳谈会20余次,全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领办54件实事已完成45件,两委干部领办540件实事已完成或常态化开展442件,合力完成91件创新事项;县级领导督促领办162件。

狠抓民生大事,从急难愁盼到稳稳幸福。困难群体是民生保障工作的难点,坚持做到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该区以“六帮六助”专项行动为抓手,深化党建引领全社会救助模式,聚焦十类困难家庭与特殊群体,通过“两精准六到位”,助推常态化帮扶落地见效,切实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聚焦失能失智、重度残疾、高龄独居等老年群体,推进家庭养老床位项目,累计服务老人191人,提供康复训练、陪同就医、上门助浴等16项服务,居民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专业养老服务。

通过“政策找企、免申即享”经办模式,为焦作汉河电缆有限公司等132家企业申请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涉及职工2903人,共发放稳岗补贴资金65.66万元。

深化“小房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全区常住人口30.3万人,已签约18.9万人,签约率62.5%;重点人群9.3万人,已签约8.7万人,签约率93.5%。

桩桩民生实事不仅承载惠民政策的落实,还体现了社会帮扶的暖心举措,真正让群众感受到幸福生活就在身边。截至目前,山阳区累计纳入台账管理的困难和特殊群体家庭788户1665人,已通过有效措施解除帮扶关系396户7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