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8日

八旬老人为邻居义务理发三十余载——

小剪刀见证邻里情

本报记者 王 颖 武艳香

“老妹子,还是你的理发手艺好,知道我适合啥样发型。”12月7日上午,在马村区九里山街道九里山社区的“连心小屋”里,86岁的独居老人张爱琴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头发短了更显精神,不禁打趣道:“变年轻了,像十八。”

“那可不,咱老姊妹们在一起高高兴兴,越活越年轻!”理发师张堂桂老人也开心地笑了。

“连心小屋”的采光很好,冬日的暖阳透过窗子洒进屋里,金灿灿的阳光映照在大家脸上,让他们的笑颜更灿烂了。

一把小剪刀,“剪”出邻里和谐一家亲。今年82岁的张堂桂老人家住九里山社区西街7号楼,她给邻居们义务理发已经有些年头了。老人祖籍甘肃天水,年轻时随老伴儿来到焦作支援煤矿建设,定居在九里山社区。老人没有工作,早些年学过理发的手艺。20世纪90年代,他们住的楼院附近没有理发店,街坊邻居谁家大人、孩子的头发长了,就请她帮忙修剪,她总是热心答应。

一把小剪刀、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块围布,外加一个板凳,7号楼前的一片小空地成了她的“露天理发室”。她心里总是记着:“爱琴姐喜欢把头发都拢在后边,前额的头发不能剪得太短;清田的头发是自来卷,她不喜欢耳朵后边太长……”细心的老人深谙邻居们的发型特点,甚至脾气爱好,每次理发,不用交代嘱咐,该快该慢,该理什么样的发式,她自有分寸。

一年又一年,张堂桂老人坚持义务给邻居们理发,大家感念在心,经常拿自家做的腌菜、米酒送给她。一把小剪刀串联起他们邻里间的浓浓亲情。

后来,张堂桂老人的老伴儿因病去世,儿子将她接到郑州一起生活,其间老人因股骨头坏死做了手术。2020年12月,老人执意回到九里山社区居住,要和老邻居们团圆。

2021年1月底,临近春节,由于疫情防控要求,街坊邻居们出门理发不方便,张堂桂老人的“露天理发室”又开业了。老人手术后腰部打了钢钉不能久站,但她给邻居们理发丝毫不马虎,手艺依然不减当年。

“我们理完发都不照镜子,不是大家不在意发型,是相信堂桂姨的手艺。”今年60多岁的郑清田是矿工子女,从年轻时就在7号楼前的“露天理发室”修剪头发,一晃已经30多年。

家住西街9号楼的朱寸莲老人因病卧床,理发师觉得给卧床的老人理发太麻烦,都不愿上门。张堂桂老人听说后主动上门帮老邻居理发,剪完了还帮她洗头。此后,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上门帮朱寸莲老人理发,陪她聊家常。

直到今年8月,朱寸莲老人去世前一周,张堂桂还上门为她理发。理完发,卧病在床的老人用瘦弱的双手紧紧握住张堂桂的手,用尽力气向她点头感谢。在老人的床头,这一对相识多年的老姐妹流出了热泪。

“寸莲老姐姐一辈子爱干净,我给她理发收拾干净,也是顺了她的心意。”张堂桂说。

九里山社区是一个老龄化社区,随着居民都上了年纪,在家弯腰洗头成了困扰大家的难题。今年4月,在九里山街道召开的“月初干群连心会”上,有居民提起在家里洗头不方便的事。

群众有需求,社区有回应。没过多久,九里山社区将位于西北街路口的一处储藏室进行改造,配套理发椅、洗头床、热水器等,邀请张堂桂老人把“露天理发室”搬进来。由于这个理发室是连心会上根据大家的诉求而设立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军霞提议取名“连心小屋”,寓意干群心连心、亲如一家人。

现如今,张堂桂老人每天都会来到“连心小屋”,在这里她继续免费给老邻居们理发,和大家聊家常。一个人忙不过来的时候,社区的网格员来帮忙给理完发的老人洗头、吹干头发。

小屋里欢声笑语不断,张堂桂老人乐在老有所为,邻居们乐在安享晚年,网格员们乐在为民服务,大家各得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