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8日

李玉鹏:让致富路越走越通畅

李玉鹏在整理资料。本报记者 杨 珂 摄

本报记者 杨 珂

“李书记,现在还有技能培训吗?我想学个一技之长。”“李书记,一会儿咱俩一起去看看慈善幸福院改造情况吧。”……

12月5日一大早,在武陟县乔庙镇千村,“李书记”正忙着为每一位前来寻求帮助的村民解决难题。殊不知,他正发着烧。

村民口中的“李书记”叫李玉鹏,是市农机中心驻武陟县乔庙镇千村第一书记。他说,像这样忙碌的早晨每天都在上演,能够帮助村民解决更多实际问题,他感到很开心。

2021年3月,李玉鹏被派驻到千村担任第一书记。到千村的第一印象,至今让他记忆犹新——村里不少村民盖起了漂亮的两层楼房,但房屋放在那迟迟没有装修;村里道路尘土飞扬,下雨天路上到处都是积水,很多背街小巷泥泞不堪。

“虽然村民脱贫了,但还没有‘致富’,所以没钱装修房屋。”李玉鹏说,眼前的一幕幕让他很感慨,也下定决心要努力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让千村由里到外都焕然一新。

想要“焕然一新”谈何容易。道路维修需要钱、废弃的坑塘美化需要钱、敷设下水管网需要钱、想要发展经济需要投入更多钱……当李玉鹏问“村集体经济收入是多少”时,村里的会计说:“哪有啥收入,一分钱没有。”

原来,村集体收入依赖帮扶单位和镇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健身器材、办公用品等都是上级项目资金或单位捐赠,村里的不少事情都是党员干部在尽义务,很多工作做起来束手束脚。

改变,势在必行。此时的李玉鹏充满干劲儿。刚开始,他和村“两委”讨论,提议建化肥厂、饲料厂,但是因为缺乏前期资金而被村“两委”否定。

为了找准方向,他就和村“两委”成员一起到外地参观学习、走访田间地头、咨询养殖户。最终,结合千村的实际情况,他们决定走土地流转模式。

“村里有闲置的土地,还有些村民不愿种地,我们如果能够连片承包土地,在统一购买化肥、种子等方面就能节省很多资金。”李玉鹏说,他算了一笔账,每亩土地通过流转能创造600元至800元的利润,每年可以给村集体争取到20万元的资金,收入的一部分拿出来给村民二次分红,剩余资金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等。

经过多方动员,首批300亩土地流转成功。“这让村委会有了很大的热情。像我们这种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缺乏特色支柱产业,往年依赖‘输血’支撑。而这样通过产业振兴走出一条致富路,绝对是给大家打了一支强心剂。万事开头难,相信以后会更好。”李玉鹏说。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村集体有了自己的“小金库”,加上上级拨付的项目资金,让村庄“焕然一新”有了底气——道路越修越宽阔,村民出行更便捷;下水管网全敷设,积水情况成为历史;废弃的坑塘里种了荷花,成了村民休闲的好去处;建成占地600平方米的千村小学二层教师公寓楼,让教师有了更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李玉鹏说:“今后,我打算将背街小巷的路面全部硬化,让村民出行不再难;特色农业和土地流转再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翻修小学教学楼,提升村民文化教育水平……”一幅温馨的乡村振兴图在李玉鹏的构想下徐徐展开。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千村将会成为美丽宜居的现代化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