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09日
焦作煤矿第二次大转移——转战晋东南
触摸历史脉搏,重温峥嵘岁月。在焦作煤矿历经风霜、负重奋进的百年历史征程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焦作煤矿完成了第二次大转移,参与建设了西白兔发电厂、平城军工十厂和五阳煤矿,在晋东南地区留下了焦作煤矿的足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和中国煤炭工业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8日,焦作第一次解放,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接管焦作煤矿并定名为新华公司。至此,被英、日帝国主义侵占蹂躏近半个世纪的焦作煤矿,获得了新生。
1946年6月,国民党破坏国共两党签订的“双十协定”和停战命令,导致全面内战爆发。8月,为防备国民党攻占焦作,中共焦作市委决定,一方面在市区举办备战训练班,动员广大职工备战转移;一方面指示焦作煤矿工人把新华公司的机器设备和贵重物资转运上山,悉数向晋东南革命根据地转移。
煤矿系统设备物资转移由新华公司三厂(1945年10月,新华公司成立后,将机电修理厂、发电厂合并为新华公司三厂)厂长武万善任总指挥、刘成录任副总指挥。当时通往山西晋城的路,多数地段是崎岖不平、狭窄陡峭的山间小路,加上国民党飞机的袭扰,非常难行。为顺利转运机器设备,太行四分区调动部队与矿工游击队共同掩护运输队伍;太行八地委通知沿途县委、区委,动员沿路群众整修道路,同时组织民工、马车队参加备战运输。在运输方式上,焦作煤矿工人尽可能将设备化整为零、化大为小,轻装输送。各运输队伍大小车辆,肩扛人抬,车水马龙。对无法拆卸的两吨以上的锅炉、发电机、大绞车等设备,特制了大型运输车。这种特制的运输车车身很长,前后还各有一根4.5米长的粗檩条做“老杆”,再绑上“老杠”,由六七人架着,掌握方向。“老杆”前后拴着多条大绳套,大绳套上又带着若干小绳套,每个绳套由一人拉着,像船夫拉纤一样,按照指挥者的号子,一步步前行。如遇拐弯或下坡,人在后边拖着、拽着,需由100多人操作才行。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焦作煤矿工人先后转移发电机2部、蒸汽锅炉7台、各式车床数十台,各种绞车、水泵、马达、局部通风机上千台以及数千吨钢材、通信器材等物资。
到达晋东南革命根据地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军工部将新华公司的人员和物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到平城参与组建军工十厂,一部分到长治参与组建西白兔发电厂,一部分到襄垣参与组建五阳煤矿。
军工十厂位于陵川县平城镇义汉村,建立之初名称为“晋冀鲁豫工矿处陵川第三机械厂”,后改为“晋冀鲁豫军工十厂”,简称“军工十厂”或“义汉兵工厂”。由于该厂设备和人员大部分由新华公司迁入,对外习惯称“新华公司”。原新华公司三厂厂长武万善代理厂长,原新华公司工会主席袁凤鸣任副厂长。厂房分别设在平城和义汉两地,其中平城元阳观为木工部,三皇阁附近为翻砂部、电厂,义汉为高车房、水泵房、财务部、弹药库等。根据《山西军事工业史稿》记载,随着规模扩大,该厂工人由原来的1000多人增至2000多人。
1947年初,军工十厂根据上级转产“82”迫击炮弹的命令,厂长武万善带领技术人员连续攻关,焦作矿工游击队冒着生命危险从焦作运送大批钢轨作为原材料,经过无数次试验,短时间内试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每月平均生产“82”迫击炮弹4万枚,最多时曾超过6万枚,成为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生产“82”迫击炮弹的主要兵工厂之一。
1947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约13万人发动鲁西南战役,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为满足部队对弹药日益增长的需求,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决定以“增加弹药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开展技术改造、降低材料消耗”为目标,在晋冀鲁豫边区19个兵工厂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的立功竞赛活动。由于军工十厂工作出色,成绩优异,超额完成了生产计划,被上级命名为“刘伯承工厂”,并荣获刘伯承司令员亲笔题词的锦旗一面。
随着国内战争形势的不断发展,国民党为了切断共产党的军需供给,经常派飞机到军工十厂附近侦查和轰炸。上级党组织决定将军工十厂从“地面”向“地下”转移。1948年初,以焦作煤矿工人为主的60多名工人参与修建平城吕祖堂煤矿“地下兵工厂”。然而,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推进,该“地下兵工厂”建成后未实际启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淮海战役中,军工十厂生产的炮弹发挥了重要作用。由其生产的迫击炮弹命中率高、杀伤力大,深得参战部队指战员好评。1950年,军工十厂机器设备迁至长治南石槽兵工二厂,组建“淮海机械厂”。从建厂到迁至长治的三年多时间里,军工十厂运往前线的炮弹达200万枚。
为与军工生产配套,满足其需要的动力和原料,由焦作煤矿的1500千瓦发电机及部分人员,搬迁到潞安西白兔村,组办公益电厂即西白兔发电厂。该发电厂由刘伯承、邓小平亲自选址,对外称“华北军工部第四总厂军工一分厂”,俗称“刘伯承电厂”,原新华公司机电厂崔长永任厂长。原焦作煤矿39号井(焦西矿)发电厂的1500千瓦发电机、王封矿发电厂的350千瓦发电机、焦作电厂的750千瓦发电机励磁机等是组建西白兔发电厂的重要设备。电厂建成后,1947年7月开始发电,两台机组装机容量为670千瓦,当年生产电力100余万千瓦·时。1948年12月,第三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年发电能力达300万千瓦·时,为附近十几家军工厂提供电力供需,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西白兔发电厂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红色电厂”,也是华北解放区第一座发电厂,新中国成立后该厂划归潞安矿务局,更名为潞安矿务局发电厂。
五阳煤厂,对外称“军工第五厂”,是为响应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军工部决定,由新华公司以转移的机器及设备等作价2000万元(冀钞),襄垣县政府出资1200万元,黎城县政府出资800万元,共同在襄垣县组建成立的。1947年5月20日,该厂召开第一次董事会,推选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矿处第二管理处主任贾林放为董事长,新华公司代表苏锡龄为经理,襄垣县代表于习之、黎城县代表李崇义为副经理。
五阳煤矿建设初期,条件非常艰苦,作为第一批技术骨干的焦作煤矿工人秉承“特别能战斗”精神,在没有电力和现代化设备的情况下,完成了原三口旧井修复、井下旧巷道修理工程,对五阳煤矿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成为企业精神的宝贵基础。1947年10月1日,五阳煤矿正式出煤,日产原煤70吨,月产最高达1590吨。10月15日,土法炼制的焦炭试验成功,这是五阳煤矿的第一个产品。随后出产的煤炭全部用于炼焦,直接供应军工四厂。至此,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解放区的腹地——上党地区建成了一套完整的军工生产链条,从铁矿、煤矿、冶炼一直到枪炮制造的军事工业,推进了长治城市化建设和工业化进程。
初心不改整装再出发,只争朝夕转战晋东南。焦作煤矿工人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在根据地建矿办厂,留下了“一吨煤炭、一发炮弹、多出煤炭、支援前线”的红色历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胜利”的拼搏精神,为解放区的军工生产提供了前进的动力,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策划:张嘉林 整理:王泳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