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19日
“苗书箱”总修《温县志》轶事
本报记者 王玮萱
本报通讯员 张保民
“苗书箱”是谁?为何得名“苗书箱”?2009年12月,“苗书箱传说”还被列为武陟县非遗文化名录,这更让人对“苗书箱”产生了好奇。
最近记者得知,这位被列为“武陟历史名人”的大咖却是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温县志》总修。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是目前我市保存比较完好、时间较为久远、内容十分丰富的古老县志。
“苗书箱”本名苗于京,也作苗于景,生于1690年,卒于1776年,武陟县大封村人,系当地名儒,知名渊博,人称“苗书箱”,公元1735年候选武陟知县。他的故事在武陟广泛流传,曾被收录于《中国民间故事全书》。
按照他的年龄段叙事,总修《温县志》应是其人生最后的高光时刻。那么,温县为何选中他来总修县志呢?
苗于京家族在温、武两地颇有声望,其祖父、父亲、叔父,当然也包括苗于京在内,以孝闻名两地,更以学问著称,其祖父与父亲均被收入《武陟县志·孝友传》。
“苗书箱”雅号来之有道。
苗于京有过目不忘的本领,18岁那年,他参加乡试,中了秀才。可由于家境贫寒,无力继续读书,便找了一个私塾教书糊口。一天傍晚,一卖书老汉挑来满满两箱新书,一见他便说:“你总说我挑不来新书卖,这回我特意跑到城里挑来两箱新书。你要是读过,我一分钱不要。”苗于京一听哈哈大笑,说:“今天时间不早了,你先休息一夜,明天一早,我看书不迟。”等卖书人熟睡,苗于京便轻轻地打开书箱,挑灯夜读。鸡叫三遍,他已把全部书籍读完,并规规矩矩地放回书箱。第二天一起床,卖书人便打开书箱,让苗于京看。苗于京随手翻了几下说:“这是老书,我都会背哩。”说完,他便背了起来,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卖书人惊叹:“你真是个书箱呀!”从此,“苗书箱”的雅号便传播开来。
苗于京一生没有出仕为官,可著说颇丰。但如今多已散失,唯有《十三经先声》《温县志》尚存。
有此名声,又与温县大族姻亲故旧,因而,乾隆二十四年,知县王其华便力邀苗于京担当《温县志》总修。
据温县史书载:“乃延请武陟孝廉苗,与邑之绅士吴玉斗、田寿、郑之琇辈,键户闭关,焚膏继晷,删改不厌。”
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收录了苗于京撰写的《周大律墓志铭》《吴国用墓志铭》《吴渤墓志铭》《惠济桥记》《城河植杨记》5篇文章,展示了苗于京娴熟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在《城河植杨记》中,苗于京用简洁明朗的语言描述了王其华体恤民生,在治理黄河时,通过大批栽植杨树,不仅缓解了治河的木材需求,也解除了温县人被河防使者大量征材之苦,被人津津乐道。
文中说:温濒河而狭,河防使者符下征材,每甫椿木耗斁(yì),金钱不訾,温民大以为苦,然亦无辞可解免也。大尹王公莅温六载,明作底绩,百废咸张,既以引渠达隍,乃晋十又三里之,里正耆长而商榷种毓之利,曰:“若曹不素苦椿木乎!今有道于此,可使为不涸之源,不竭之府。谁哉沉练而娴于辞,其为我缓颊谕导,以臧乃务。”里耆曰:“何谓也?”曰:“十年之计,树木城暖,土多间旷,荒而废之,膏腴坑埆矣。苟购名材而莳之,环城皆陆海也。况兹流泉,可资灌溉,若树青杨一千株,勿翦勿伐,厥木惟乔椿材惟所择矣。椿木足应征求采买之价,可给辇运,余者再觅,稚栽补之,生生不穷,子孙百年免派累之苦,所谓不涸之源,不竭之府也。”里耆曰:“仁侯惠我,蒸人谋及数世,予侪小人,于食有福矣。虽然兹惠忠信,而长如今日,则可脱有,不然勤我培艺,徒供忙桷器用,又且以官树不许抵椿。仍苦派累,其奈之何!”曰:“吾为若计之熟矣,是可预为盟也。盟之若何?今与里人约誓而勒其文于坚珉。若曰此十三里颂树,以俟河干不时之需,所擅动它用及阻挠抵椿,再行派累者,有如皦日懿好,攸同畴不,乐善天地,神示昭布,森列而渝要言,以速戾邪!”于是里耆佥唯唯而退。各树杨若干,合之近千株。树讫,丐余文以证息壤。余因诠次其语而濡不律,为之记。大尹泉之,惠安人,讳其华,乾隆壬戌进士。时岁在祝犁单阏病月之朏。
同时,乾隆二十四年《温县志》收录了许多王其华的各类文章,以及周大律等温县文化名儒的诗歌文章,对后人了解温县清代的历史文化、城建、水利、教育等地方史,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