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3年12月22日
用影像为美丽焦作代言
——记第二届“焦作市文化坚守者”王利江
详见今日本报A03版
王利江在拍摄云台冰挂。 (本报资料照片)
开栏的话
近年来,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坚守文化阵地,拼搏竞进、辛勤耕耘,持续讲好焦作故事,为繁荣焦作文化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涌现了一批新的文化坚守者。
日前,王利江等9人和1个集体被命名为第二届“焦作文化坚守者”。为展示“焦作文化坚守者”风采,进一步激励引导全市广大文化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铸就怀川文化新辉煌,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增强文化自信 弘扬时代新风——第二届“焦作文化坚守者”风采展》栏目,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王玮萱
假如你也喜欢手机摄影,一定要认识第二届“焦作市文化坚守者”王利江。他的手机“装”尽了焦作美景,“装”尽了一个普通焦作人对家乡的热爱。
走进王利江,了解王利江,我们会有这样的感知:焦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河在他的世界里总是温暖而又热烈的存在。
荣获第二届“焦作市文化坚守者”,王利江实至名归。
从事焦作广播电视和文艺工作30多年,不论在哪个岗位,不论何种境遇,他始终饱含深情地凝望着脚下的土地,热情地拿起笔杆记录家乡的美好,兴奋地举起镜头拍摄焦作山水的壮美。
王利江拥有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航拍协会会员,以及河南理工大学摄影导师等身份,也曾获得焦作市优秀共产党员、焦作市“一赛一节”二等功、《焦作文化大典》编纂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外宣干部、河南省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但他更喜欢大家称他为“五大员”——焦作文化、焦作山水的宣传员、记录员、组织员、战斗员、领航员。
为此,他不计回报地奉献了全部能量。
2022年麦收时节,天气热得连蚂蚁都会躲在阴凉地。而此时,怀川处处丰收景象,田间机械轰鸣,农民们顶着烈日奋战。除了农民,田间地头还站着一群摄影人。为了记录焦作麦收全过程,王利江带领他们在田间三天两夜。最后,由他们拍摄制作的“焦作麦收现代化”短视频在抖音平台发布后,4天点击量突破4000万人次,创造了同类题材的全国第一,充分展现了“小麦之乡”的魅力。
你亲眼见过黄河的初雪吗?王利江见过,那是用生命换来的一次相遇。
2023年1月14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当许多人端起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吃着焦酥的祭灶火烧时,王利江却和两位摄影人冒着初雪奔向了黄河武陟段。没有雪时的黄河滩,汽车行驶还比较安全,可当大雪覆盖河滩后,开车就全凭经验了。
“近点,再近点……,这样才能拍到大片。”可汽车不是“摄影家”,4个车轮最终陷在淤泥里“罢工”了。
天已黑,武陟黄河滩上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周边没有人烟,只有他们和汽车在淤泥里越陷越深。几番周折后,他们联系到了一辆推土车。推土车司机到现场一看,也害怕陷进去,不敢去拖车。此时,他们已体力不支,浑身瑟瑟发抖,期盼救星。一番努力下,一台挖掘机到达现场,终于把汽车拖了出来,三人凑钱给了辛苦救援的司机。回到焦作,已是半夜。最终,王利江拍摄的作品《黄河初雪》在《大众摄影》杂志发表,并在“绿色生态黄河美”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摄影展中获一等奖,反响强烈。
在山上蹲守3天,只为拍一张云海漫卷红叶的照片;蹚着齐腰深的水走七八个小时,只为拍摄焦作雨季最美的一面;顶着响雷上山,只为记录云台山之巅的云海壮观;不惧路滑车翻的危险前行,只为拍好焦作南太行的瑞雪雾凇。王利江一件件精美的图片和视频不断在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杂志等国家级媒体上亮相,有力地助推了焦作旅游文化。
作为焦作手机摄影文化的引领人,王利江乐于奉献,时常到市委党校、河南理工大学、焦作文艺大课堂、焦作百姓文化超市网络平台、市直企事业单位、军营、社区讲课,普及手机摄影知识。2023年,在河南省首届手机艺术摄影大赛中焦作获奖等次和总量占到全省四分之一,焦作整体手机摄影水平在全省遥遥领先,在全国也名列前茅。
为什么这么拼?为了拍摄一张好片子,为了展现家乡的壮美,为了表达对家乡的热爱,王利江挑起了一名地方文化人的责任与担当。
他说:“没有人逼迫我做这些事情,可一旦不做,我便觉愧对自己手中的笔和相机。”